太原工业学院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集聚优秀人才,应用型高校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6年,获批我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院校第一名,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支持高校山西省第一名。
1.解放思想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首要前提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首先要使全体教职工从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克服传统路径的依赖,推进观念更新和方式转变,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共识、集中智慧,奠定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思想基础。学院多次组织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全院教职工上下同欲、同舟共济、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共谋发展、共促转型。
2.顶层设计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关键所在
做好顶层设计,方能统揽全局。学院结合办学基础、历史传承和自身优势,完善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办学定位,并将其写入《太原工业学院章程》,成为治校办学的基本遵循。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设想,确立了“125”发展思路。编制了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向应用型转变试点方案和“1331工程”建设方案等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改革发展指导文件。为全面转型描绘了蓝图,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3.深化改革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学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开展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优化存量专业,淘汰错位专业,增设急需新兴专业。对接我省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打造智能制造、化工与能源、新材料等7大专业集群,增设能源化学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17年申报的机器人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新专业已获教育部备案和批准。应用化学专业获批2017年山西省优势专业。2016届23个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超过60%,2017届所有专业对口率达70.65%,专业设置基本符合社会需求。与中北大学共建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课程革命”,首批启动29门应用性课程建设。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应用教学。启动了工训中心2、3号楼建设,改善实践基础条件。
4.实践育人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核心任务
学院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强化“以赛促学、以练促教”、深化综合改革,显著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获批山西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共同成立“大学创客工场”,大学生创业基地成为“市级众创空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国际国内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特别是学院机器人队2014年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勇夺冠军,近两年连续获得国家一等奖。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分别为88.23%、88.49%、90.24%,呈逐年上升趋势。山西生源毕业生中77.15%选择留在省内就业,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人才输送和智力支持作用。“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项目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5.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根本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学院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类专业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学生深入企业现场,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化工、环境、材料类专业发挥科研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形。紧紧把握“1331工程”建设契机,整合优势资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优势特色学科;新型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1331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项目。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太原市公安局尖草坪分局研发的“视频监控导侦系统”获公安部创新大赛三等奖、山西省公安厅创新大赛银奖。为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每年创造近200万元的经济效益。为解决侯马冶炼厂的电解铜高能耗问题提出的新工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6.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战略支撑
学院坚持“合理配置、优化结构、内培外引”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近五年引进200多名硕士以上学历的新教师,其中博士34人,专任教师数量增长了11.6%,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5.1%;高级职称教师183人,增长了29.8%。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52人,“双师型”教师102人。聘请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朱世平教授等客座教授4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