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井喷期。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改革的重要课题。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出台与实施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促进了院校的加速合并,产生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高等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 90% 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人才需求类型逐渐由“高、大、上” 的硕士、博士转变为掌握一门高级专门知识且能解决职业领域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国内外的应用型教育逐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与学术型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依托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市场应用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地方性院校的发展定位必须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校与市场、企业的对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可以看出,人才的结构性缺失是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可以预见,为促使大学教育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处于调整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如何发展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将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众所周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高校自身努力外, 还需要国家和政府在宏观上的统筹管理和指导。一是服务与引领并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纳入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层面和经费方面积极为高校转型服务,同时又加以必要的引导。二是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给予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等方面较大的自由。三是形成科学的社会评价监督机制。首先,在舆论方面多宣传应用型高校的优点和特点,努力改变社会上“应用型人才就是蓝领,地位较低” 的误解,宣扬应用与研究并重的理念; 其次,制定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标准和考核机制,杜绝出现地方本科高校“一窝蜂” 似的转型和发展不持续的短视行为。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背景
(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近几年的报道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较低的就业率折射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境。地方高校缺乏地域优势,且在大学不断扩招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地方院校合并以及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但市场并不是十分认可这类高校的毕业生。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达690万,2014年达到700万以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容忽视的现实从侧面反映出地方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下文笔者就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并针对国外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进行阐述,希望能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转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太高,偏离了地方高校的本质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治校理念和策略。众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规划把发展目标定位为综合性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类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均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达到综合性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此外,还有一部分地方高校愿意创新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
2. 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地方本科高校一般都是基于当地的历史发展成立或合并而成立的。但很多地方高校却不以此为荣,反而认为地名、地域标志影响大学的全面化、国际化,在对外交流上不够大气,争相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名变更为某科技大学、 某理工大学等,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这类高校普遍因科研实力、教学资源不足而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教育需求,转而设置大量的文、经、管等专业。根据近三年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法学、 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众多,但在毕业生难就业的专业排名中这几个专业长期靠前。
3. 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地方本科高校在国家层次的教学评估中存在一刀切的问题。由于评估标准的硬性规定,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均把基础性的科研型人才,例如硕士、博士等,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很多高校没有硕士点拼命申请硕士点,却不重视学生的实践。其结果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既无法做到综合性大学那样本硕博的系统培养,也无法突出自的特色和优势。
4. 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低。由于办学定位的同质化,地方本科高校在科研上追求达到登峰造极。教职工发表SCI、EI、ISTP 等论文的数量成为学校衡量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很多地方院校对教职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给予奖励,殊不知很多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低,文献引用率低,更谈不上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生产力。这使得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本该好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学成为封闭的象牙塔,并由此产生“搞科研的不管技术,搞技术的不参与科研” 现象。
5. 师资队伍建设“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重出身的现象,对教师是否为“985” 或“211” 院校毕业和是否出国学习以及是否发表核心论文最为看重,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 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不过问其出国学习的学校层次和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很多高校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出身名校,但是很多刚毕业的博士即使理论水平很高,其实践能力也存在不足。这些都势必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6. 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地方政府对本地高校经费支持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高校的基础较差,科研经费来源单一。另外,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错误定位也导致其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7.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高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地方高校的错误发展目标和企业尤其是当地企业的需求背道而驰,导致地方高等教育无法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地方本科高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型科研力量不强, 缺乏相关的应用型专业的实践基地以及实验设备等因素导致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服务市场需求的属性尚未得到完全实现。地方普通本科教育必须转型,才能为培养满足当地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特征
应用型高校在欧洲已经有着一定的发展历史和较为成熟的经验,但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发展尚不够成熟。从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对当地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高校是迫切而必须的。应用型高校是高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以及高职类院校相比,具有等值要素,只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其主要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 办学定位于为本地经济社会服务。欧洲各国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均突出应用和实践的要求,在理论上要求具备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在实际操作上要求能解决一定职业领域的实践问题,专业设置上具有显著的应用型特色和职业导向。这样的大学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经济社会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德国大量的机械类、精工类人才使德国的制造业闻名于世,这些人才均由其应用型大学培养。
2. 灵活的学制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和国际接轨的全日制教育,企业方面对此认同度较高。应用型大学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一般不会强制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其注重的是学会,而不是要求学生什么时间学习。应用类大学充分发挥优势,在专业教育上不放松 在实践上不放松,以实际应用为主,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
3. 招生上注重学生来源多样化。欧洲应用型大学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学生来源多样化。我国的应用类高等院校较少,在当前体制下基本上只能招收参加高考统一考试的学生。我们可以考虑扩大招生来源,如职业高中的对口生源,以及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欲进一步深造的学生, 甚至可以包括专升本的学生。在培养时,要文理兼顾,有计划地加强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辅导,提高基础好的学生的实践标准。
4. 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应是多样化、个性鲜明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模式通常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并重的方式,其学制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毕业考核等方面都紧扣这一目的。这类院校一般会设置大量的实践课和案例课,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以及毕业论文上更注重应用性, 其可以是一项工程改进方案,也可以是一项试验方案,基本上告别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形式。在师资上,该类院校的显著特点是“双师型” 人才较多,兼职教授多,兼职工程师多。教授负责校内的基础课程和基础研究,校外的工程师等负责实践环节的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到校外对口单位从事实际工作或实用研究,得到生产一线工程师的指导,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最新问题和动态,更新和扩充知识。
5. 办学经费多来源于政府机构和企业。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基本上来源于家家支持。综合性的大学经费支持较多,省属或者地方共建的本科高校的经费来源和转型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应用型高校在经费来源上一般除了政府的投入, 也会有企业的投资。企业一般愿意和这类高校进行科研合作,投资新建研发中心,学生可以在中心实践,中心的成果输出既可以指导企业发展,又可以带动学校科研的发展。在欧美, 企业捐赠的经费占到大学办学经费很大一部分,目前中国这种现象还不多见。
6. 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决定了该类高校并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专,开展应用性研究是应用型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我国相关的本科高校应该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设立研发项目,与当地产业部门密切协作, 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何有效转型的思考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基于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于职业教育和实践技术教育,整体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应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向:首先,高校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明确办学定位;其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在专业设置上突出地方和学校特色;最后,在师资力量上多引进“双师型” 人才和专业带头人,在校内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下文从院校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以及产学研的结合等来阐述如何促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顺利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院校。
(一)通过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促进转型
1.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完善学校领导体制。高校党政关系是高等学校中十分重要的关系。高校转型更是需要学校领导齐心协力谋发展。转型后的高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学校应该吸收部分非领导职务的教授、工程师等进入管理委员会,从制度上保证行政和学术权力的合理运用,这样针对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可以做出更全面的科学决策。
2. 转变职能部门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高等院校一般行政职能部门是学校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不彻底转变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方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转型为应用技术类高校。应用技术类院校的主角是学生,因此职能部门要彻底转为服务性部门,服务于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帮助学校更好地完成转型。
3.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提升管理水平。在地方高校的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高校不仅仅需要面对转型后的学生培养问题,还要面对转型后和企业对接的问题,高校更需要主动出击,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师资、更好的实践平台以及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具体操作上应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涉及学生的事项在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代表的意见。这样的治理安排,既有利于保证“教授治学、 民主管理” 的落实,也有利于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4. 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高校管理要实现管理分权和放权。对于教学,要放权给教师,对于校园建设,要放权给基建部门,要根据院校资源实际情况,采用“定额 + 专项” 分配办法。定额是平均水准,满足基本科研实际需要; 专项则是奖励和激励,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以及实现技术创新的师生进行奖励。用相关制度控制资源分配, 实现学校整体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改革促进转型
21 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产生了更多或是热门或是冷门的新专业。这些都体现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上。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必须把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己任,紧跟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区域发展需要,重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转型后的人才培养层次属于本科,该类高校的大学生首先必须比较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其专业要求 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其次,在培养类型上为应用型,毕业生必须能在工作岗位上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应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是之前的教学型高校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的是培养理论扎实 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具有技术创新意识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区别于研究型大学, 其主要特点是“基础好、实践能力强、重应用” 。
转型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突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要以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设置相应的素质拓展课程和实践环节,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可开展一些校企合作平台实习,鼓励学生多实践,鼓励二级学院和各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的特殊需要,试行订单式培养等。
(三)通过教学质量与管理的提升促进转型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必须在教学管理上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革。
第一,课程体系与内容。在课程内容上精选学科基础课程及核心理论,在专业课上强调经典性和实用性。同时增加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践内容,控制好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的时间比例。做到既不耽误理论的学习,又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加强对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的了解,探索相应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行探索相关科研项目,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相关项目的指导。
第三,教学方式。在应用型高校的新要求下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是组织者、协助者、评价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上和课下的主角。在教学方式上可借助多媒体来实施案例教学、 情境模拟教学,在实践课程上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教师更重要的角色是纠错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去引导解决,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的转型前期容易遇到的困难是学生并不认可学校的转型,误认为自己降格为技校生。因此,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改变学生的观念,尤其是就业的观念; 其次,需要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结合本校的就业、企业对接情况向学生汇报相关事宜,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认识到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中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是课程考试与毕业论文(设计) 。例如工业工程的毕业设计要求做出技术创新设计方案,而不是纯粹的文字汇报,广告学等专业更是必须做出出色的广告设计才能毕业。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毕业论文要求,通过整个论文(设计) 的独立完成来进一步检验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四)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促进转型
1. 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转型后,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做到差异化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一般地方高校本身都是颇具特色和在个别行业、专业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因此,地方高校应尽量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的用人需要进行专业设置。例如郑州科技学院升本后在专业设置时突出其优势学科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 土木工程等,以郑州本地的企业需求为主,立足郑州辐射周边,吸引了大量的高分考生。目前郑州科技学院发展态势良好,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2. 邀请企业人士参与制订培养方案。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更多地考虑到企业的用人实际,因此,很多特殊专业由校企联办的话优势更明显。例如计算机信息与科学专业在很多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办学中是主导专业, 这是由该专业的特殊属性决定的。计算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按部就班的培养很可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要想占据先机就必须紧跟市场的发展来按需培养。同时企业也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实习岗位。因此,可由学校组织教师和专家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企业来促进本校的校企联合。
3. 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教学型高校的教师以全职居多,学校喜欢聘请著名人士来做临时教授。而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同样可以追求“名人效应”,只是名人效应的内涵不同,这里的名人指的是有名的技工。实践教育需要更多的一线技术员工和工程师来指导学生操作。因此,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高校不仅仅要多聘请“双师型”人才,更多的是鼓励本校教职工去企业学习以弥补实践知识缺乏的短板,同时大量聘请各个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任教,提升学生的具体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应用技术类高校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均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设置,要尽量做到毕业生毕业就可以为企业所用。企业在地方普通高校转型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符合专业教学需要,也要符合实际用人需要。因此,相关院校应该大力引进不同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来校设立研发平台、实训中心,这不仅仅是宣传,更是提前招聘。同时校企合作也必须适应专业的不同需求,例如,酒店管理等专业学生需要到大型酒店的各个岗位实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总之,产学研结合才能使学校的专业教学与生产、 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本文节选自《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探讨》,原文刊发在2014年12月《高等教育研究(成都)》第31卷第4期第1至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