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时间:2015-12-17 09:16:41  作者:  点击数:

(二○一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共山西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我省面临的内外环境和形势,认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任务十分艰巨,全省上下必须坚定信心、团结一致、拼搏奋斗、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新成绩。“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特别是去年9月中央对山西省委班子作出重大调整以来,我们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对山西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五句话”总要求和总思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吏,持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成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狠刹“四风”、打黑除恶“三个高压态势”,不断净化政治生态,振奋精神,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全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逐步好转。同时,提出并着力推进“六大发展”,全面实施“六权治本”,统筹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加快实施“革命兴煤”,全力推动科技创新、金融振兴、民营经济发展“三个突破”等,为新形势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思路、有力举措和坚强保证。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一批重大工程如期建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展开,一些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进展,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全方位展开,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发展环境开始优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高度关注民生、切实保障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成绩显著,“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指标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植树造林、水利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化解过剩产能有效推进,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部完成。平安山西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山西建设纵深推进。这些积极成效从各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省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党中央确定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我省借势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保民生拓展了新空间。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我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增强了动力和活力。

  从省内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并实施“六大发展”“三个突破”、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等战略举措,为我省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释放了活力。全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是我省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丰富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效,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煤、电等能源产业优势和丰富的交通、电网、煤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净化政治生态,从严落实“两个责任”、保持“三个高压态势”、推进“六权治本”,形成了我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中部欠发达省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面临着政治、经济、民生和生态的“立体型困扰”,面临着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突出短板,发展不足、发展粗放、规模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创新不够的问题仍然突出。地区生产总值虽然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总量在全国排名还相对靠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煤独大”局面尚未实质性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发展空间趋紧、抗风险能力弱化。民生欠账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增收特别是吕梁、太行两大连片贫困区等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还比较艰难。生态环境“瓶颈”问题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较重,水利瓶颈尚未突破,造林绿化还有差距。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在继续加大,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11.4%,119个县(市、区)中有82个财政收入负增长;企业运行艰难,全省煤炭企业到9月底盈亏相抵净亏损70.37亿元,欠发职工工资35亿元,欠缴社会保险109亿元;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任务艰巨。一些干部“为官不为”问题还较为突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待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更大气力。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与城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充分的思想准备、坚定的必胜信心,负重前行,攻坚克难。

  综合判断,我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继续保持“三个高压态势”,继续从严治吏、保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振奋精神、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更加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补短板、建小康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个发展”新理念,按照省委“五句话”总要求,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提速度为基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化解过剩产能,扩大新兴产业规模,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着力建设文化强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加快法治山西建设、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党的领导。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力争经济较快增长,确保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上升,工业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煤炭安全、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新兴接替产业形成规模,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巩固。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国家级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全球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科技、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人才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民生保障水平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安全生产向稳定好转坚实迈进。

  ——文化建设呈现全新局面。文化强省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增强,三晋文化走出去成效更加显著。

  ——生态建设实现稳步提升。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水平显著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草地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经验。开放型经济和对外合作体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体制改革基本到位,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努力开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包容创新,让创新成为发展常态、社会风尚,不断推动经济结构全面转型,努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使我省发展的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

  着力推进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平衡性。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能源革命,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革命兴煤”之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扭转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着力推进开放发展。从深度融入国内国外经济合作中谋划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资和引技引智相并重,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着力推进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创造公平、包容、普惠的发展环境,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着力推进廉洁和安全发展。廉洁和安全是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更是山西发展的现实保障。坚持廉洁发展并自觉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全领域,实现经济发展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动。坚守安全发展红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我省各方面的安全与稳定。

  三、推进创新发展,着力加快转型升级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我省资源型经济亟待转型的形势下,发展必须立足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集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向全面创新要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不断增强我省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努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抓投资工作机制,强化政府对全社会投资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调控,努力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抓好投资大、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的基础上,引导投资向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领域倾斜。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优势创抓机遇,抓住机遇创造需求,根据需求创新产业,围绕产业创优机制,特别是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创造现代高载能工业、民用需求。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消费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多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落实国民休闲计划和带薪休假制度,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和动力,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创造高效便捷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扩大服务消费,做大品质消费,保障基本消费,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促进消费投资良性互动、供给需求有效对接,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积极扶持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加快培育和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积极促进与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欧亚大陆桥等国际物流通道的互联互通。努力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外贸结构,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巩固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优势,发展版权贸易,积极推进山西特色文化产品和技术服务出口,拓展商贸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出口业务范围。

  (二)做好煤和非煤两篇文章。把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切实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大力培育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非煤产业,逐步形成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发展新兴接替产业为先导、全面发展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做优做强能源产业。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发展,切实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推进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革命兴煤之路。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现代管理体系。重点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全力打造煤炭产业升级版。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限制产能增加,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关闭矿井衔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构建有效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市场需求调节煤炭产品结构新机制。着力推进煤转电、煤转化产业发展,有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

  以建设晋北、晋中、晋东南大型煤电基地为重点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加快燃煤发电升级与改造,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全面深化电价改革、电力交易体制改革、发用电计划改革和售电侧改革,培育售电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扩大直供电领域和范围,提高省内、省外电力市场规模。

  以气化山西为引领,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推进地面煤层气开发与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积极探索煤层气多通道、多途径利用。积极探索形成与天然气同质同价的价格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探索推广智能电网、多能互补、储能等多种技术创新,形成风电、光电、煤层气发电等多轮驱动的新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水电发展。

  优化提升现代高载能产业。延伸和完善传统产业链条,促进电力、煤炭与高载能产业互动发展,实现能源的就地消纳增值。

  着力推进冶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高质量、多品种的钢材生产体系,以及优质、高端铝镁合金材和铜材生产体系。坚持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精深加工,补齐电解铝产业短板,支持自备电厂发展,构建南部、中部和西部三大铝工业产业集群。

  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产品和煤基新材料产品。

  加快转变焦化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技术、路径、产品、管理和体制机制全面创新,逐步实现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和以化为主转变。鼓励行业内外联合重组,推进焦化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基地化、园区化、大型化改造,打造全国一流新型化焦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以及为新能源等产业配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积极引导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等行业提高产品精、深、专、特加工程度,全面提高建材工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引导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新兴信息载能产业发展,不断拓展载能产业领域,提升载能产业发展档次和水平。

  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贯彻《中国制造2025》,紧扣创新驱动、布局优化、两化融合、绿色制造,着力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益,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重点企业、园区、技术、项目为依托,建立先进装备制造研发设计平台,构建高效完备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体系,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产业重要基地。

  以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为方向,提升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协作能力,打造配套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太原、大同、运城三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突出成套,培育集群,全面提升煤机制造水平,建设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和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完善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

  积极拓展延伸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制造,提升电力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力度,在巩固优势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产品覆盖面,打造以现代煤化工关键设备为主导产品、具备成套设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晋北、太原煤化工装备制造基地。

  着力培育优势技术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推广高效锅炉(窑炉)、电动机、变压器和高效热能回收系统应用,发展一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环境治理技术装备及噪声、辐射防治装备等环保重点技术装备。

  积极发展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汽车部件及整车、通用航空、电子智能、铸件锻件基础工艺、液压配件组件、材料深加工、特色军工民品、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

  培育发展新兴接替产业。大力支持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加快发展电动汽车、甲醇汽车、燃气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电动乘运车,适度发展混合动力和燃气汽车。加快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引进落地,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基地建设。

  以提高附加值深加工为方向,推进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向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以节能环保产品、技术、服务为抓手,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节能环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鼓励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重点发展LED、光伏、信息安全、电子设备制造、云计算、信息服务、物联网七大领域,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及中成药独家品种等4大领域,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全面提高“晋药”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全面提升传统食品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特色食品产业,推动粮食加工产业化,形成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布局合理、地域特色浓郁的食品工业体系。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大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加快发展,加快我省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和中部地区文化旅游强省步伐。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力度,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大集团、大资本、大平台发展战略,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能力和整合集成发展能力。重点提升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及打造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长城山西段等世界文化遗产知名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重点景区,着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加大文化产业市场营销力度,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支持煤炭资源型城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探索推进旅游业与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资源和要素整合集成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主动对接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欧亚贸易通道、中原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优化现代物流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中部、北部、南部三大现代物流业密集区,推进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提升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快开发临空经济。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服务业,以及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业,不断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

  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规模、品质和效益。积极发展商贸、运输、会展、快递、节能服务、住宿、餐饮等其他服务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各类主题参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新兴业态。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围绕“六大区域布局、四大集群示范、八大产业提升、五位一体推动”的战略安排,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西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稳定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继续推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切实管好地方粮食储备。统筹规划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布局,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汾河平原区域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的粮食、水果和家禽等产业,在上党盆地区域重点发展优质杂粮、中药材和生猪产业,在雁门关区域重点发展草牧业和优质杂粮产业,在太行山区域重点发展道地中药材和杂粮产业,在吕梁山区域重点发展优质干鲜果和马铃薯产业,在城郊农业区域重点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小杂粮、干鲜果、设施菜、草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流通业态。

  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的复垦责任。深化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购买式造林,推动国有、集体和个人开展合作式、开发式、股份制造林。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权与用水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有机融合。

  (四)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立足山西区位特点,积极推动东融西进南联北合,加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力打造“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新能源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壮大若干一体化发展区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高端成长型产业,支持新兴接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稳步发展互联网支付、股权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新型金融业态。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机场布局,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市际交通、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加快推进山西大水网建设,启动实施小水网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全省六大盆地和主要经济中心区的十大供水体系。加快推进电网建设,构建以晋北、晋中、晋东南特高压为核心、500千伏为支撑的骨干网架,形成“三纵四横”格局。加大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电网布局力度。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宽带网络建设,形成大容量、高速率、光传送、全覆盖的光纤传输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加快推进输气管网建设,布局建设“三纵十一横、一核一圈多环”的输气管线网络,逐步实现全省一张网、全覆盖。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分享经济、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大举措,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快山西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五)全力推进“三个突破”。突出问题导向,推动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振兴“三个突破”,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向全面创新要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格局。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完善技术创新组织,引导企业牵头科技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改革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制,建立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形成与立项机制,加快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深化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深化省属科研院所改革。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培育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努力打造成为我省创新发展的引擎和全球低碳创新基地。积极落实中关村试点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大力培育和宣传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做优做强。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放宽民营企业准入条件,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优化和改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民营经济成长沃土。建立科技服务民营企业平台,鼓励支持发展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按照“提升二产、推进一产、发展三产”思路,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引导、主动服务、强化措施,推动民营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民营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正确处理政商关系,重塑山西干部和企业家的形象,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促进金融振兴。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体系健全、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业成为全省基础性和关键性产业。做精做强城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支持发展民营银行,规范发展准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支持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山西地方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山西股权交易市场,推动煤炭期货交易市场建设。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组建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稳步扩大融资总量。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增强金融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开放与合作,加快引进金融机构,有计划开展跨境融资,深化我省与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合作,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

  四、推进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均衡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并重,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要从满足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着眼,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全面抓好教育、文化、住房、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就业、社保、居民增收、稳定物价等民生工作,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落实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建立“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兼顾大中小城市实际,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在工业、农业、服务业方面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支持县域开放经济,培育县域富民经济,努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建设,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提高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推进国家级重点镇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积极促进区域性重要农村集镇建设。开展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镇转型试点,因地制宜探索转型路径和模式,加快推进资源型城镇转型。

  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工矿企业村庄搬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少数民族居住村的保护力度。推动开展撤并行政村、撤乡并镇工作,以基础条件好的中心村为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推进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建设,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示范乡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转变。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力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原则,加快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形成全省各市竞相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要求,强化错位发展,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支持省会太原率先发展,强化在全省的带动、支撑和辐射功能。重点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晋中108廊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上党城镇群、孝汾平介灵、阳平盂、忻定原、离柳中、盐临夏等区域协同发展。

  (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我省优秀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中国梦宣传教育。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社风、家风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三晋典籍整理工程,发展振兴地方戏曲,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打造一批以“中国梦”和“三个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力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形成良好网上舆论导向,发挥网络正能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和队伍建设工作,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作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力的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保税区建设。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会展,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演艺进景区。推进山西文化云平台建设,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移动多媒体、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育事业,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力办好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深化与欧美及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省(州、区)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文化展会品牌。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发一批在省外境外长期驻场或巡回演出的演艺产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和质量,开发省外境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推进军民融合。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军民融合试点示范区建设,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化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改革,加快军工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和科研院所转制,建立健全省市两级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运行体系。鼓励优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形成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大军工配套体系。构建资本运作、产业聚集、咨询服务和人才培养与发展平台,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新的增长极和产业链。加快构建国民经济动员新体系。

  五、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山西

  坚持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着力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体系,致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美丽山西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细化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环境等政策,形成市场统一规范、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机制。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市县“多规合一”,促进空间利用结构优化,强化规划对市县区域空间的指导和管控作用。

  (二)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本路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先抽后采。发展绿色交通,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全面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省级低碳市县试点和园区试点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商业、低碳社区试点。加强碳汇体系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继续开展碳捕捉、利用和封存基础研究,提高工业碳汇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目标分解制度,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机制和支撑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落户山西。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现代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推动各类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产业集聚和共享基础设施为纽带,促进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理为主向资源化利用为主转变。推动朔州国家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国家级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在企业、园区和区域层面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提升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三)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坚持节约优先,强化全过程管理,提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坚决打击私挖滥采,运用先进技术对传统开采方法进行改造,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回收水平。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强化单位产品能耗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等约束。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产业转型升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好用足黄河水,限制开采地下水,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积极争取国家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社会风尚。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制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提升和优化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全过程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持续推进清洁生产。以雾霾治理为重点,加强细颗粒物监测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快市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预防重污染天气。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突出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岩溶大泉泉域保护,保障水源地安全。实施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力度,减少城市黑臭水体和工矿区、农村黑臭水体。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和复垦利用。推进以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全面推进采煤沉陷区、采空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重点工程,有序推进采矿破坏村庄避让搬迁工作。

  (五)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五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加强沿黄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加强湿地保护。启动实施黄河古贤、碛口水利枢纽建设。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推进林业“六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碳汇蓄积量。严禁非法侵占林地和移植天然大树进城。搞好国营林场改制。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

  六、推进开放发展,着力培育合作共赢新优势

  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引领,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重大历史机遇,在融入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强化区域合作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创新对外开放体制环境。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对接力度。大力推行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和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推行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外资管理制度,切实推进投资便利化。全面推进通关无纸化改革,积极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加强与沿海沿边省份、中部五省口岸通关大合作,构建快速高效的立体通关体系。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良性互动的科技信息综合平台。推进政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透明高效政务环境。加快营造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亲商、安商、容商、富商良好环境氛围。

  (二)加快开发区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绿色生态、区域平衡的开发区和各类产业集聚区发展格局。按照产业高效、低碳、生态、循环发展要求,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成为品牌示范园区。支持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拓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争取将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鼓励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园区规范整合,争取升级为省级开发区。逐步建立开发区与所在区县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开放型经济承载能力。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开发区市场化发展体制。鼓励开发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走出去”与省外园区建立合作联盟。加快发展“飞地经济”,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对接协调机制和服务促进体系,承接产业转移。

  (三)加快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产业园区承载平台,推进产业集聚,打造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加强口岸、保税区、电子商务等功能性开放平台建设,推进全方位、立体式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化会展平台,构建多元会展合作交流体系,形成我省外向型经济新业态。推进外事资源集合平台建设,创新国际友城交流合作模式,建立国际交流合作联动机制,发挥外事资源对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集合作用。

  (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施精准化招商、积极推动股权招商、大力开展主题招商。切实发挥商会和各类组织积极作用,吸引企业家来晋投资创业。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区域性金融机构合作,努力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有效利用各类国外优惠贷款和智力资源。

  (五)加强以煤会友。充分发挥我省煤炭资源和煤、煤化工、煤机装备等优势和市场潜力,推进建设全球低碳创新基地,千方百计提高我省作为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强同世界煤炭大国的主要产煤省州、国际友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领域互利共赢务实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低碳发展高峰论坛,建立专门机构,筹建永久会址,调动社会化力量,实行市场化运营,把论坛办成低碳新理念的传播平台、新成果的展示平台、新技术的交易平台和交朋会友的联系平台。

  (六)加快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平台),提升报关、报检、外汇、物流、退税和融资等综合服务能力。巩固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推动“互联网+外贸”模式,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加工贸易垂直整合方法,打造“多头在内、一头在外”“整机+配套”的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

  (七)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深化我省与沿线国家产业、产能合作,以“万里茶道”联合申遗为依托,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提升晋商与“万里茶道”国际影响力。积极打造“山西品牌丝路行”开放新名片,推动品牌产品和优势产业“走出去”。完善“走出去”服务支持体系,支持上下游关联产业企业联合“走出去”,在境外建立原料开采加工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道路、桥梁、港口、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对外工程承包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组团式”走出去发展,带动技术、服务、劳务和成套设备出口。积极推动境外园区建设,依托晋非经贸合作区大力拓展非洲市场,深化与东盟国家产能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友好省州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八)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发展。自觉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合作,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基地。积极推动民航业融入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战略,实现省内机场与京津冀三地机场的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全方位推动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发展通用航空,完善口岸功能,发挥口岸效应。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新材料、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疏解产业,加强“研发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合作”。发挥我省优势,推进晋北地区鲜活农产品、特色小杂粮进入京津市场,实现与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共享。深度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动省内企业参与环渤海地区港口建设,打造产品快速出海通道。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扩大与相关地区交流合作,加大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招商及产业承接力度。

  (九)全面深化与周边区域合作。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强化与中部省份协同发展。深化中原经济区合作,加快跨省战略大通道建设,打造我省运城、晋城、长治等南部地区面向中原经济区,连接华东、华南物流通道,把晋东南地区打造成为“煤、电、气、化”综合能源产业基地和新型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建立“三省四市”省级协调机制,合力打造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协作发展试验区。建立更加紧密的沿黄经济协作区战略合作关系,推动“黄河几字湾”区域集群化发展。有效发挥黄河九省旅游联盟作用,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加快推进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建设,力争进入国家区域合作战略体系。

  七、推进共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富民与强省统一,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切实做好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扶贫等民生工作,使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环境保护、气象防灾减灾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运营和管理,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效率。

  (二)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施设施提升工程、城市安居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和环境提质工程,不断加大城市管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和租赁住房供给能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力度,强化垃圾污水治理,加快宜居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把脱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创新脱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实现全省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努力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以吕梁、太行两大集中连片贫困区为重点,继续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促进形成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大合力。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落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各项产业政策。加大财政综合扶贫投入力度,以县为单位加强资金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努力解决空心村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确保中央和省委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见效。

  (四)提升教育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重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制度。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围绕山西产业链建设若干国内一流学科群,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畅通终身教育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五)促进就业创业。制定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联动发展。着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和就业促进计划,统筹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口和传统产业转型中分流的富余人员、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升农民素质,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建立完善促进就业创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建立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新增就业岗位预估和考核制度,加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和资金投入绩效考核。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全省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

  (六)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拓宽城镇居民增收渠道,突出做好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以非公有制企业、中小微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治理欠薪工作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保障和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七)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并轨后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功能完备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构建一体化社会保险体系。大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实现市县儿童福利机构全覆盖。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因灾因病致贫人员救助以及医疗、就业、教育、住房、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殡葬服务体系。

  (八)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逐步构建科学、有序、便捷分级诊疗格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推进重大疾病防治战略,以健康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完善科学补偿机制,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办医,逐步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加强残疾预防,加大对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力度。

  (九)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居民健康素养,优化人口结构与分布,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的关怀扶助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融合。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和优待政策法规,加大对生活困难老人救助力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八、推进廉洁和安全发展,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廉洁促进发展,发展必须廉洁,扎实推进“六权治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培育廉洁发展的社会氛围,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廉洁安全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狠刹“四风”、打黑除恶高压态势。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以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以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9月1日以后,仍然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的,坚决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狠刹“四风”,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打黑除恶”斗争要与反腐败斗争同步推进,加大依法打击、从重惩处力度,坚决打击黑恶势力。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坚决实现弊革风清,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二)深入推进“六权治本”。稳妥有序扩大“六权治本”覆盖面,以“二清单、两平台、两张图、一监督”为载体,抓住关键、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快在省、市、县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全面实施“六权治本”,从源头上把制度“笼子”织密编牢,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在继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权力运行流程图、风险防控图基础上,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开展清理行政职权和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工作,加强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动态管理。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制度束权”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成和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大专门机构监督,落实人大政协监督,强化人民群众监督,正确发挥舆论监督。坚持简单明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推动农村议事决策机制创新,围绕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民生改善,推动“六权治本”向乡、村两级延伸,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三)创新推动廉洁发展体制机制。把改革作为推动廉洁发展重要动力,厘清市场与政府权力边界,建立健全防贪腐促廉洁工作机制,畅通群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渠道,营造公平公正经济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形成廉洁发展的制度保障。提高领导干部推动廉洁发展主动性和自觉性,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廉洁用权。

  (四)营造廉洁发展社会环境。充分挖掘、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和红色文化,广泛宣传廉洁发展典型。净化政治生态,加大正风肃纪力度,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始终保持狠刹“四风”高压态势,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严守纪律底线,正确看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提高自律意识,保持廉洁本色,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重塑政商关系,坚决铲除权力干预市场、“官商勾结”土壤,斩断“权钱交易”利益链条,重塑商业伦理、重育商业文化,构建交往有道、相敬如宾、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政商关系。倡导廉洁文明新风尚,弘扬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文化传统,革除铺张浪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社会陋习,促进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五)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和“一票否决”。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健全预防治本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监督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深入开展煤矿、道路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防控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减少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深入实施“六六创安”工程,加快创新完善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深化平安山西建设。加强危爆物品管控,加大对寄递物流、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安全管理,加大对电信网络新型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强化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减少公共安全隐患。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加快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强化预防治本,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训练基地建设,建设标准规范、安全实用的应急避难场所,推广普及防灾文化,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大力推广党建、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和应用。创新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机制,放宽社会组织登记门槛,调整社会组织职能定位,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能力。畅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渠道,合理引导、鼓励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健全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加强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规范评估程序,加大评估结果应用。重视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反恐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加快建设“诚信山西”。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推进征信机构、征信系统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加快培养信用专业人才。

  九、全面深化改革,为我省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定不移推进各领域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动具有标志性、关联性、结构性、支撑性作用的重大改革,加快出台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改革举措,抓好改革落地见效。

  (一)加快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发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统领作用,聚焦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改革精准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强化力量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科学制定“十三五”综改试验规划和实施方案,围绕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社会管理、市场体制、行政管理、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攻坚克难,建立完善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努力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办法。

  (二)引深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的产权制度、国资国企改革、要素市场和现代财税制度等体制机制。

  深化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科学界定产权,明确资产所有权归属,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积力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重点抓好同煤、晋能集团改革试点,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条件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竞争性领域企业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动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建立健全股权流转和退出机制。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理念,积极筹建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推进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尽快启动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完善煤炭资源出让转让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放开竞争领域产品价格,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缩小政府定价范围,不断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地方税体系,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健全金融管理和风控机制。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建立完善金融风险协同应对处置机制,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加快建设综合性政务平台。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扩权强县改革,探索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工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责整合,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加强绩效考核,探索建立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努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四)加快改革试点工作。坚持试点先行,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进行多元探索,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改革试点。重点围绕全面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推进省部合作,争取国家更多改革授权,加快实施煤层气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提升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功能,开展商品场外衍生品交易,探索差别化的土地管理制度。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深刻认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刻认识我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复杂性、艰巨性,改进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更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和方法,提高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确保制定的重大战略、出台的政策措施符合客观规律。

  (二)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全面从严治党首要在落实“两个责任”。坚持“抓好管党治党是最大的政绩”,紧紧牵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以主体责任落实带动各方面责任落实,真正领好班子、带好队伍。坚持从上做起、从根管起、一严到底,按照省委落实主体责任意见要求,列细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把责任层层扛起来、将压力逐级传下去。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力的人和事,加大问责处置力度。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正确用权、谨慎用权、干净用权。

  (三)坚持从严治吏。从严治党重在从严治吏。继续保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用人导向,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格执行省委干部工作制度规定,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三个一批”工作机制,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探索建立干部调整退出的动态化常态化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干部作风和能力培训,逐步建立从严治吏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保护和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村第一书记作用。统筹加强社区、机关、高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实现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

  (四)坚决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严格执行党纪党规上“先走一步”。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党纪为基本准绳,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决反对“七个有之”,切实做到“五个必须”,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筑牢法律和党纪“两道防线”,突出“五个严格”,发挥“三个作用”,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切实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严肃性、权威性。

  (五)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继续深入实施《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依托“百人计划”“三晋学者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打破人才身份和体制障碍,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理流动。完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制定完善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创新型人才成长政策体系。

  (六)加快建设法治山西。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资源、科技、生态、安全、社会等重点领域和行政审批、招投标、资金分配、市场监管等关键环节的地方立法,增强地方性法规的及时性、操作性、有效性,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水平。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创新协商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和司法管辖体制,改革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司法活动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体制,促进司法公正。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增强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着力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七)广泛凝聚富民强省强大合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开展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社区治理机制探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深入群众制度,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发展正能量。

  (八)切实抓好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实。按照省委《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路径、重大举措,研究制定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各市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市的“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新的发展理念和推动“六大发展”的指标,增强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