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 吴晶)从《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发布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配套文件出台,从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成立到异地高考方案出台……2012年,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值得书写的一年。
这一年,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一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制度安排,为全面推进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优先发展:制度设计是关键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有望如期实现——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既定目标,更是国家教育制度设计的根本基础。
2012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加大教育投入的意见,以及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政策。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专门成立了4%办公室,以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地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掀起了尽全力、大幅度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热潮。
为了确保优先发展,国务院颁布实施《教育督导条例》,新中国最高规格的教育督导机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也相应成立,首批聘任171位国家督学,对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督导规范,必将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促进公平:夯实制度是保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了兑现这一庄严承诺,国家助学制度再添亮丽笔墨: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此,中国拥有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完整的助学体系。
5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配套文件连贯下发,中西部699个县的3000多万学童有望吃得更安全、更卫生。
680个集中连片贫困县1.2万名高考生走入“定向通道”,从此,贫困地区上一本院校的考生将同比增加10%。
教育部完成与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签署工作,未来十年中国孩子如何“上好学”有了更具体而清晰的路线图……
直面难点:一切由制度说了算
2012年1月29日、30日,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3所直属高校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长海选——竞职演讲、现场答辩、民意测评等环节充分体现着“能者上”的改革理念。
此举不仅是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直属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决策,更是中国高等教育以制度创新破解改革瓶颈的崭新姿态。
现代学校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足音愈发强劲:《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的施行,为现代大学制度注入新活力;《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家校形成合力、进行协同教育拉开了帷幕;在国务院办公厅的硬性指令下,各省份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终于在年底前陆续出台,中国孩子“同在蓝天下”的就学期盼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表……
然而,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一系列涉及教育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的热点难点依然存在,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反思:“30多年来我们哪些教育体制臻于成熟,哪些可以基本定型,哪些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哪些还没去触动?”
答案,还在探索。路径,已然清晰。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遍布全国的425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已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了不断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从而与人民的愿望和需求更加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