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政策文件 > 正文

陈锋在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秋季分论坛上的讲话

时间:2015-11-30 17:29:03  作者:  点击数: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   陈 锋

    这次论坛应该说是我们第二次论坛的分论坛,我们这样大规模的论坛,这次的论坛有它特定的意义,我们这次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召开的一次论坛,我觉得应该是我们高等教育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一次非常重要的举措。借着这个机会感谢一下论坛的举办方承办方为这次论坛的举办做出努力。我想今天转型发展的议题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所以相关的活动是很多的。昨天我们在北京启动了今年的第三次第二战略发展的领导研修班,一百多位校长正在北京参加了这样一个活动,今天我们又在这儿举办这样一个论坛,所以我就想说,这项工作必然会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必然会成各方面政策的一个聚焦点。这段时间我们也在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研究基础之上协商明年“十三五”,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时刻,举办各种活动,对于加快转型发展工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今天想说三个方面:第一个,转型发展这个重大决策,其中包含一些背景,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启动了加快发展现代教育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研究工作,这个任务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里面明确提出来的,要领加快发展现代教育,它实际上是“十二五”之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都把这件事情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教育部也把它作为一个贯彻落实的重点,根据战略的部署,我们承担了加快发展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教育一个总体的设计,在这个总体的政策设置贯彻中,我们深刻的感到现代教育体系把一部分地方高校的发展重要提出来,当然,它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任务。

    我们还是同样回到2015年的改革教育,已经明确的讲了推动高等教育的管理,要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的人才,那么这俩句话到现在为止,或者说到“十三五”,它仍然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将“十三五”的高等教育结构性的调整,或者说是结构性的改革,那么结构性的改革重点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在于分类改革,在于提高应用型、复合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主。按照建设现在这样一个体系来看,我们就启动了转型发展的研究。有一大批的科学研究单位来参加这个研究,这个其实是标志着地方的不同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正式启动,到2013年的52号,我们在向党组织汇报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时候,重点汇报了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路,这个思路在教育部党组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从20135月开始,地方的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进入一个实质性地发展,应该说我们这项工作从2013年算起将近3年的工作历程。这项工作在2014年写入了工作要点,在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了教育转型发展,作为新兴城镇化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14年开始一些省、市开始推动转型,我们教育部也开始起草转型发展。在客观的条件下还有许多的争议、讨论,包括在部门之间还需要加强各方面意见的沟通交流。到2015年这项工作就进一步提速,写入了2015年的教育工作报告,2015年的教育工作要点,在年度教育汇报上进行了强调。同时把这项工作摆在一个国家各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位置,比如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起的关于创新驱动2025这两个战略决策,从这个方面来看转型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发展层面。

    最近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对整个教育发展做了一个明确的部署,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概括起来讲就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双赢的建设,第二个方面就是转型发展,地方的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建设现代教育职业体系,这三条,特别是后两条对于地方发展都有影响。十三五的意见发布以后,教育部就迅速的发布了,为下一步的转型发展的重点都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地要求,现在开始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颁布的建议,支持下一步转型发展的措施,这是我们大概梳理出来的三年以来的过程。过程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里面有许多的故事,但我今天不是要讲故事,我想要表达应用型技术和论坛的举办对于推动这项工作成为国家级的一个重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借这个机会我要向应用型大学联盟的各个高校,特别是为联盟做出许多贡献的举办方,为我们论坛实施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河南省、浙江省宁波市、江苏省、苏州,为他们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这三年的过程中间有很多的争议,有很多彷徨,我想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我们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看到什么,应当相信什么,我觉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你要相信中央和教育部的建议,我们有很多的彷徨,很多的争议,实际上是不必要的,今天我可以说从20135月份启动这项工作以来,教育部党组对于这项工作的支持和决心是从来没有动摇的,也从来没有受到各种争论的影响,正是有这种决心,才能使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这项重大决策,成为国家“十三五”的重大决策,所以我们工作看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遇见未来,勇敢坚持”,我们怎么去看未来,我们如何去把握一个学校发展的方向,我们是相信中央和教育部的决策,还是去相信各种各样的道听途说?其实本来这个答案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想还是想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决策我们应该始终坚定不渝的去贯彻落实,我觉得这样对学校发展来讲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我们要相信未来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现代化建设,所以我们要按这样的要求去办学,要讲究方向去办学,看见这样的趋势,抓住这样的趋势,坚信只要是符合党的这样一个大的方向,那就是正确的,这样才能真正的坚定大学方向,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干扰、左右,所动摇,我想在这个时候,每当一个改革最关键的时刻,当一个改革刚开始启动的时候,最能够考验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团队,他是不是真正有抓住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能否有判断未来发展形势的能力,而不是在各种各样的浪费时间的议论中徘徊,会真正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内容。

    转型发展这个战略,最终成为国家战略。我也听到好多的议论,但是我的内心,始终是坚定不移,也是从未动摇的,因为这是党组织的决策,我的任务就是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它。同时,我也相信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实教育改革之间一定要走这条道路,而现在走这条道路已经迫在眉睫,已经不能在把时间耽误下去,凭借这俩条,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从未动摇。我也非常感谢我的同事,我们很多的研究者,我们最开始研究应该认为高等实践教育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到13年以后,有很多很多研究者参与进来,还有很多宣传机构,积极的宣传,很多企业、行业,积极的推动这件事情,我们很多高校,在改革的实践中间探索出越来越多重要的成果,方方面面,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把事业推向前进,我觉得这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和力量所在。

    第二个方面是在“十三五”,未来我们需要看见什么,看见这样一个趋势,首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高等学校,不管是是哪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要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核心都是要投资于人,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本和教育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间需要我们去重构产业链和教育链。过去,产业链和教育链是相对分隔的,都是自有一套体系,主要通过就业这个端口来连接,但是要真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们要打碎原来的产业链,将人力资本这个重要的因素加入到产业链中,也要打碎原来的教育链,使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所以我们今天讲产教融合,是需要在新的立意上重构新的产业链和教育链,去实现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本的融合,去实现物力资本的投资和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有效结合。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发展的中间,没有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所构筑的基础,很难真正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去。反过来讲,这也要求所有的高校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并去勇敢的承担,而承担这样的使命需要所有高校对自己进行深刻的改革。

    第二个看的见的趋势就是新的产业和新的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是技术进步这棵树上开出的两朵花,结的两个果,说明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技术革命和人民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联合推动的结构性改革,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是在看我们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有多大比例能够适应满足推动新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机遇就是如果我们每一个学校都能够抓住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的机遇,能够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机制,那么就抓住了发展的先机,就能弯道超车,就有崛起的可能。这个就是为了鼓励高校打开发展的视野,看到新的转型发展和技术革命,给这些比较弱小的高校无限的发展机遇与可能性,接下来就需要我们拿出实力和勇气去抓住这些机遇。新的产业和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先进的技术、工艺、艺术结合性的应用型人才,都对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发展机制有新的要求。

    第三个看的见的趋势就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求开放融合的发展道路,中国高等教育有特定的发展背景,大体概括起来,一是我们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我们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计划,通过部门和行业办学,通过计划的手段来配置产业、科技、教育的资源。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本产教结合和科教结合的方式不复存在,而教育仍需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又必须走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道路,它新的机制是需要我们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的中间探索的,这个使命就落在了各位身上。二是我们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从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这样的过程是我国特有的,当我们开始这样快速发展的历程时,很难事先就把高等教育的类型,高等学校的定位搞清楚。但从大的历程上来看,精英化高等教育增量的部分,应当主要是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所以当下我们要理清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结构是什么,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两方面结合起来,意味着今天进行结构性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尤为艰巨和重要。同时,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就是在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当中有一部分先行者,包括承办这次会议的常熟理工学院,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和三步走的指导意见,就是基于这些重要的探索总结出来的。因为这些探索我们就能更好的引导我们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走上开放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快打破高等学校现行的封闭办学的结构,这是我们提出产教融合这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来,一条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战略路径,是被广泛接受的,在过去三年的改革探索中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实际上这也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四个看的见的趋势就是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趋势,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即现代教育体系是我们在“十二五”规划中着重描绘出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的体系,也在为描绘现代教育体系做准备,所以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讲清楚什么是现代的继续教育,使我们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真正落地,从而把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勾画出来。这样的教育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面向全民,这对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来讲是由为重要的,我们面向所有的社会成员,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二、教育基础,有良好的基础才能提高教育的普及性;三、建立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能够真正形成人才多样化发展的通道。这对我们教育的入学制度、培养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会让整个教育体系更加复杂,,会对管理科学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制度的改革上,要拆除过去几十年来建立在全职教育和非全职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之间的高墙,但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完成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要进一步的打通社会成员纵向流动的通道。教育体系的设计不能固化现有的社会结构,而是融化现有的教育结构,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其中重要的两个核心一是社会弱势群体,家庭贫困的孩子要有更加充分的上升通道,二是在整个劳动力结构中一线的劳动者要获得更多的上升通道,这也是教育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来评价。我们希望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能够更多体现新常态下创新发展驱动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和社会的公平。

    第五个看的见的趋势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互联网和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是一个更高维度的交流,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并改变了教育的模式,是一个革命性的影响。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教育全球化的时代,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人力资源的全球化流动,二是全球化的人才竞争。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环境中间审视我们的位置、我们的竞争优势、我们的弱点来确定我们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这所有的趋势都在告诉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不管是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而言,还是从高等教育的自身而言,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讲。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面,唯有抓住变革的趋势才可能真正的发展。为了抓住变革的趋势,首先我们要打开我们变革的视野,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看得见未来。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看似很难,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是变化的,但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看得见方向,可以跟上改革的潮流,也就会被潮流推动向前,这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遇。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如何遇见未来。我们看的见未来,但如果没有实践,仍会与未来擦肩而过。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奠定基础,这依赖于更多的创新,依赖于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需要我们所有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共同努力。没有每一个城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如果没有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普遍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和社会文化服务,就无法实现城市、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要走出中等收入的陷阱,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需要看的见找得到落得实我们自己的位置。

    第二点我们要始终坚持创造价值这个导向,首先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再就是为学习者创造价值,这是我们这个事业的意义所在,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创造价值。各高校因为定位不同,需要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其创造的价值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当地城市化进程服务,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服务,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服务。应用型创新的空间无比巨大,人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创新,这是我们在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应用型导向的创新与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共同成长,当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创新自然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没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制,这些目标是实现不了的。应用型导向的创新正是现在的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创新性国家所迫切需要的。我们要创造学习者的价值,就要给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在职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第三点就是我们在转型发展中间,要以建立集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平台为突破口,要对学科专业进行结构性的改革,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和资源迅速形成一定的高度,建立自己的优势。建设地方政府支持的、地方行业企业愿意合作的融合性集成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具有协同创新与重点学科特点的平台应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找准目标集中力量建设高地。校企合作不能简单的被看作企业的社会责任或公益事业,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当然我们是积极的去倡导,尤其是大企业有企业责任,但是校企合作的本质不是这个,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大家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你要跟企业互利共赢。你要跟行业互利共赢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你才有分享价值的权利那么你这个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怎么形成的呢?你不能靠别人帮助来形成,你必须自力更生,你自力更生的去构建其一个这样的超级平台,这样一个高地,这样一个高远,政府就愿意支持你,行业企业就愿意跟你合作。你不能站在一个没有这样的高地的时候你就希望政府给你一个好处,行业企业给你一个社会责任。我觉得可能更可行的路径还在于我们自己要靠艰苦奋斗,在高一个点上,在社会极具的一个点上能够形成一个大平台能够形成一个高地,能够形成一个优势的学科。

    第四点要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落实到我们整个人才培养的流程中间,要对我们整个人才培养的流程进行根本性再造,这就涉及到学科、专业、教学、实践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比如说我们怎么把理论实践真正的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知行合一,那就不能是一个简单化的办法。现在很多学校三年上课,一年实习,再一年写毕业论文,而是我们要服务的领域,我们所培养的职业人才特定的需求去很好的设计四年的整个学习期间,怎样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理论和实践是相互推动的,能够在这个相互推动中间能实现学生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打破线性的机械化的,僵化的人才培养的流程,这是转型发展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落脚点。

    最后我要说的这一条,如果遇见未来,最重要的是要守住我们的良知。我们前面讲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听到过各种议论,好多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什么是教育、什么是高等教育发展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想他们的意见和探讨都是正确的,至少在某一个方面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经常忘记了一条,忘记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高等教育这些真知灼见的时候,我们经常忘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学习者他们是怎么看的,所以我们的理论无论包装的多么好、无论我们的观点多么新颖、无论我们关于高等教育的书写的多么的厚,都抵不过一条就是评价高等教育,评价我们学校,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习者在学习中他们是怎么看的,他们毕业以后是怎么看的,他们毕业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是怎么看的我们这个学校。他们的看法、他们的结论、他们在这四年教育中所获得的东西,要比我们自己在理论上自圆其说都要重要的多。我们在评价教育的时候,我们不仅要重视我们教育在线内部我们是怎么看待教育的,我们也需要认真的去倾听在教育行业之外社会和观众、行业和企业他们是怎么看待我们教育的,我毫不疑问的相信他们对教育的很多批评都是有偏颇之处的。他们对教育的批评确实在很多时候它们不那么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但是,懂教育规律,人才规律不是他们的事情,是我们的事情,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在我们这个行业之外他们可能是不懂教育规律的,可能是不懂人才培养规律的,但是他们是有权利批评我们的。我觉得这是我们跟社会、跟行业企业对话的一个基础,我们绝不可以说你不懂教育规律,你不懂人才规律,你批评我是不对的,我觉得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他们没有义务去懂人才规律,没有义务去懂人才培养的规律,他们是有权利批评我们,我们是需要倾听他们的批评。我在去年在宁波的时候讲过,我说过教育者都有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今天在座的不管是校长也好,处长也好,或者一个系主任、一个院长,你要知道也许我们所处的位置并不是那么显赫,但是我们所做的事情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学生,影响他们的情感、影响他们的职业、影响他们的未来。所以今天我们讨论转型发展的时候,今天想说的不是什么政策,不是什么利益,而是这个更重要的东西,是到九月份我们看的更多的新生来到我们校园的时候,我们必须想四年以后他走出去,他用什么样的状态走出去、用什么样的精神走出去、他带着我们学校什么样的情感走出去,他将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才是我们整个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所需要思考的立足点。我坦率的讲,有的时候鄙视职业教育可能更多的是我们教育内部的人,热衷于为各种各样为学校进行分等分级的,可能也是我们教育内部的人,我的这些都是从专注的管理者的角度所出发所思考的这些东西,而现在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或者说其实我们始终是在强调的,但是没有真正落实到我们心中的,是让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能从学习者的利益出发来思考中国的教育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这个未来跟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关;这个未来跟我们学生的人生的幸福有关;这个未来也实际上跟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都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如果我们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去考虑,我们在教育领域里面很多似是而非的争论就会消灭于无形。我真诚的期待着,我们在坐的各个学校能够在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精神这样一个道义上,把我们学校办的更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