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原栏目)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时间:2013-09-10 11:01:40  作者:  点击数:

高文兵

(刊载于《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8期)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2月3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明确指出: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求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而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则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自主创新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支撑。高校作为孕育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认识到自身责任,及时调整思路,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重视学科交叉联合,加强协同创新;完善科研组织方式,探索符合自身规律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一、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及各方面资金投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和创新驱动,从而实现结构和产业升级。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出发点的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中的“产学研”系统显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最接近市场,能够迅速了解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并做出及时反应;企业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备,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高校根据企业需求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引导,培养科技人才,调整科研重点;科研机构在专业化方面有深厚的积累,承担国家和地方的各种研究任务,拥有大量科研人员和科研仪器设备,并与高校一起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政府政策制定的“智囊团”;而中介机构则通过不断地在三者之间进行协调与沟通,及时传递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与物资支持。因此,产学研相结合既可以产生自主创新,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分担风险,从而缩短自主创新周期。

  图1中的“自主创新推动力量”表明,自主创新的推动力量主要有市场、政府以及第三种力量。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指出,在市场及政府干预失灵的情况下,需要一种“非正式关系”的机制来解决难题。这种既没有纳入市场规范、又没有纳入正式制度的“非正式关系”,实际上会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集体自主治理方案。该理论及其大量实践表明,推进自主创新的关键还是在于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和政府都不能有效解决的则归第三种力量”。

  自主创新主要有三方面涵义: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新发明或发现促进知识结构调整,新技术引发技术革新,新产品或新工艺则直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最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是经济科学高效发展的基本依据。“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为关键。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必然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高校研发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绝大部分出自高等院校。因此,高校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在推进国家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道路中,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

  高校是国家自主创新的主力军。高校是人才培养和人才汇聚的战略基地,每年为企业、社会培养大量创新人才,国家目标的科技任务、科技经费和科技创新基地明显向高校集结,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正在快速成长,并日益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高校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高校已经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还是我国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2.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高校为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和科技支撑。自主创新活动的“源头”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高科技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1/2出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3成果由高校完成。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校获得各类奖项超过70%。高校获得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约占全国的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约占全国的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约占全国的61%、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约占全国的59%。

  我国高校大批自主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高校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输送知识和科技的“养分”。

  高校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高校所培养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潜在参与者,其参与社会科技创新活动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拥有既与企业联系密切又了解企业和市场的“市场型科技人才”,这类人才正是我国科技创新活动所急需的新型人才,而大学科技园有培养这类人才的特殊便利条件。

  高校直接从事自主创新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与企业联合进行自主创新;高校自办科技型企业。高校拥有高新科技成果、人才、设备、信息等优势,而企业拥有资金、生产、经营、销售等优势,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使二者取长补短、协同发展,产生新的飞跃。例如,中南大学在有色金属研究方面的科技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这些科技成果要在学校里实现产业化,很多条件不具备。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在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通过成立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一家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以中南大学为科技合作单位的。

  三、美国硅谷发展中高校自主创新的作用与经验借鉴

  美国硅谷是全球信息技术和高端产业的中心,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区。硅谷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众多国家模仿的对象。硅谷以其计算机硬、软件和网络开发领域的优势成为美国科技含量最高的引导性创新区域。

  1.硅谷自主创新模式及高校的作用

  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高校为硅谷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技术支撑,并成为区域创新的源头。依托斯坦福等大学的产学研结合的“三螺旋模式创新体系”是硅谷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更是这一区域发展的活力所在。硅谷模式自主创新具体步骤如下:政府对斯坦福等高校的科研经费资助是对创新的大力支持;斯坦福等高校以完备的科研环境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基础,不断将新技术、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实生产力通过知识溢出、技术扩散从高校流向企业;企业通过捐赠、政府通过补助将资金再回流到高校。

  高校通过自主创新,将技术扩散到企业;企业通过从高校引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加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与高校进行协同创新。同时,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进一步配置社会资本,创造鼓励高校进行创新的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自主、协同创新机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硅谷的经验借鉴

  吸纳人才。硅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人才。以斯坦福为代表的高校,向硅谷输送了大量科技人才。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来留住优秀人才。两者合力,使得其自主创新能够充分地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适应变化。在硅谷这种以网络为基础的区域工业体系中,企业多是通过适应市场和技术变化来加以组建的。这种机制激励企业依托先进技术并且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发重组,优化配置地区资源,使得区域内企业能够进行高效整合,从而提高硅谷自身的市场影响力。硅谷的这种自主创新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当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协同创新的机制与文化。信息共享机制能够提高技术成果的使用效率。硅谷内部信息的高速传播使得企业与高校之间更容易建立联系。当地企业频繁地与高校进行协同创新,造就了硅谷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构建了区域合作互惠互助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企业不断寻求合作伙伴、寻求技术支撑、寻求团队协作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

  四、高校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促进转方式和调结构

  高校自主创新对我国转方式、调结构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作用方式是间接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校更多地是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企业、政府、中介机构联合发展,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从而间接地起到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作用。其具体作用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才输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其首要职能是为企业为社会输送各种创新型人才。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高层次人才和转型领域专门人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知识的源头,高校通过输送有创新意识、创新冲动、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企业的创新。

  人才的流动,思想的进步,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尤其是在国家倡导大力支持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人才成为其发展的真正推动力量。因此,高校应该在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对掌握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而促进转方式与调结构。

  2.基础研究

  有专家指出:“无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还是大学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技的主导力量,而基础研究又是国家科技的基础和先导。高校的基础研究发展,是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转方式与调结构的重要途径。

  高校通过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强化基础科学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和开发研究,切实提高原始创新水平,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产业导向

  高校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目标需要,以服务优势主导产业和主要发展领域为重点,围绕其进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高校集中资金和科研力量开展科技攻关进行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创造一批引导产业发展的科技标准,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重要贡献。

  其次,高校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注重利用高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献计献策。传统产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强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加强两者的融合与相互渗透。

  4.校企联合

  高校可以通过投资、参股、联营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地方政府为校企搭建重要的合作平台,进一步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转移使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校企联合需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才能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研各方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健全信用制度、责任制度和利益保障制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五、提高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1.优化组织方式,合理配置科研资源

  高校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是高校管理者在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时代潮流下,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组织结构直接影响了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必须优化当前的科研组织结构,建立具有柔性、扁平化、跨部门、跨学科等特点的科研组织结构,以适应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当关注和聚焦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项目,同时辅之以奖优罚劣为原则的绩效考核机制;高校应该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机制,鼓励建立学科内部及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使得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探索校内的科研成果共享利益补偿机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高校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力量将高校的科研资源进行合理的引导。

  2.推动学科建设,及时把握学科前沿

  基础学科建设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基石。现代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着交叉学科与协同创新潮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经验表明,在高科技创新领域,每一个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诞生,都伴随着一个学科或是交叉学科协同的创新。如果高校一味追求扩展学科门类齐全,忽视加强已有学科的建设,就会出现学科众多,但质量低下,缺乏高、精、尖学科的状况。因此,高校学科建设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应该从求新、求量,转变到求精、求质的方向上来,形成各个学科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

  3.调整培养方案,高效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当前情况看,大学体制改革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础,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高校不仅应该善于发现人才,更要善于培养人才。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实际,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培养方案,以高效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应当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首先,应当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观念,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拥有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其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增强师生互动,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三,要建立创新人才的能力测评系统,及时识别和发现具有科研能力、创新思想的人才。

  4.完善科研条件,有效保障科学研究

  先进的技术不仅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研究,更需要一流的设施为支撑。硬件设施的齐全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以及研发的必要条件。先进的设备、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是发展前沿学科、振兴产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除硬件设施之外,还应具备相应的软件条件,即制定促进高校进行研发的激励制度与政策,政策与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政府鼓励研发、鼓励创新的精神。

  5.加大合作力度,加快转化科研成果

  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和企业、院所的协同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技术的研发、成果应用和技术扩散。

  6.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探索科技发展规律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中,政府是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引导自主创新、调配创新资源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必须围绕国家科学发展主题,遵循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原则,就技术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在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形势下,自主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凸显。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要不断提供人才、知识及服务,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