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原栏目)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新建院校合格评估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时间:2015-09-08 09:08:15  作者:  点击数:

一、“三个基本”不可少

    “三个基本”是指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三个基本”体现了合格评估的认证式性质,即用按最低标准考察一所学校是不是达到了合格的门槛。所以,“三个基本”是合格评估的基本内容,是评估合格的基本条件。

    1.教学条件基本达标

    (1)教师队伍。主要看生师比和队伍结构。这里应特别注意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实践经历和能力以及学校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这一点比学历高低还要重要。

    (2)教学设施、设备与藏书等硬件条件。主要看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实验设备、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运动设施等资源的达标情况,同时还要注重利用率。

    (3)教学经费。定量的指标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2%,且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000元人民币。对民办高校,则是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学费收入的比例≧12%

    2.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教学管理队伍。主要看队伍的结构、素质、经验和状态。特别是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和各系的教学副主任这些重要人员的教学管理水平有没有实现“升本”,有没有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管理方法。

    (2)教师队伍管理。一是看教师引进程序和考评体系及青年教师培训情况,二是看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讨论情况。

    (3)培养计划管理。主要看培养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和要求。

    (4)教学运行管理。主要看教学管理流程,教学运行秩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否按计划执行。应特别注意有没有在执行计划中的“偷工减料”情况。

    (5)教学档案管理。主要看学校各项管理文件、教学大纲与教学基本要求、教师教学日历等是否齐全,学生成绩单、试卷、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等是否保存完好,调阅是否方便。

     3.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1)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主要看学生对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和应用能力,试卷、论文的水平与学校设定的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白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

    (2)课程教学质量。主要看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多媒体使用效果;学生听课状态。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主要看选题难度与工作量;是否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教师指导与论文过程管理等。

    (4)学生就业。主要看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5)学校声誉。主要看校内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校外用人单位评价。

    (6)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一是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是否明晰细致;二是学校质量保障的相关政策是否健全和规范,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三是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是否遵循和落实了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质量政策,效果如何;四是对日常教学工作是否进行了有效监控,是否建立了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否开展了课程评估、实验教学检查、考卷抽查、实习与实训检查、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检查等活动;五是是否定期对质量进行分析,并持续进行改进。

    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以上“三个基本”中各项的具体内涵。

二、“三新”是否解决好

    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新专业这“三新”是新建本科院校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要素。

 1.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凡是学校,都应该有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就应该有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涉及到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所以要先看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还要看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是否做到了理念与实践的一致,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把白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应用型,这没有错,但是如果仅仅到此为止,未免过于肤浅。还应该进行“两化”,即深化和细化。深化的含义:一是这样的培养目标有没有深入到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观念和意识中,学校有没有组织过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二是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落实得如何。细化的含义:一是对于每一个专业,其应用型培养目标是如何分解与落实的,如何体现在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的;二是有没有扩展,比如“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等;三是在应用型的主流模式下,有没有更具体一些的细化模式,比如说,复合型、合格加特长型、工程技术型、工程管理型等等。

2.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很重要,一是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一般应作为办学宗旨,明确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或行业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二是人才培养定位,一般都定位在应用型;三是发展战略定位,一般都应采取“错开战略”,避免简单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道路,明确白己的优势和特色,找准白己的发展空问。还有发展目标定位、学科结构定位等等。新建本科院校都需要制定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既不可以沿用高职高专时的培养方案,也不可以套用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  然而,实际中这两种情况可能都存在。例如,有的新建本科高校,把国内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拿来用于培养本校的学生。这样的学校,即使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喊得再响,也达不到培养要求,因为其用的是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案:基础理论上还在套用“坚实宽厚”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上还在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办学方针上,强烈的“申硕”、更名大学的情结,使办学的热点不在教学上,不在苦练内功上,把增强市场竞争力寄托于追求层次和名分上而不是培养质量的提高上。这种定位偏差的情况应该引起重视。

    要看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仅看新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新的培养方案如何:学校的培养方案能不能支撑应用型培养目标,如果能支撑,再看培养方案执行得如何。沿着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方案执行情况→培养效果这条线考察,贯穿教学目标、过程和结果,就可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要看人才培养方案能否支撑培养目标,至少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教育教学理念与培养原则;二是专业培养规格;三是知识与能力结构,知识模块与课程体系如何构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安排,课内与课外学分的分配等等。对实践教学应给以特别的重视,因为这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外重要。再进一步,还要看教学模式能否支撑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教育有没有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知识应用训练的环境和平台。

    从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的要求出发,还应该看是否形成了合理的教学体系,包括是否形成了具有应用型特征的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知识基础的理论教学体系,是否形成了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是否形成了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体系。为了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这三个体系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融合、互动共生。

3.新专业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都增设了大量的新专业,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如此。新专业一般都是学校的非优势专业,或者是借助优势专业衍生出的相关专业,其师资力量、设备条件以及办学经验都不强,所以是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短板”。既然合格评估是在最低标准上的认证式评估,所以对这样的“短板”要特别重视。对新专业主要看是否符合服务面向,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开设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和实验条件是否满足培养要求,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学生是否满意等。

三、培养模式为主线

     教育部在1998年召开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文件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可见,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来培养这条教学工作的主线,涉及到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揭露了我国教育质量问题的要害之处,深深地刺痛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对此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教学层面上,主要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所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我国教学质量的关键。新建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也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教学评估对学校定位的考察,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定位,特别是要注重考查学校是否构建了应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既不能走重点大学的精英教育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路了,也不能继续走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老路,而是应该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流模式,根据白己的校情,提出合理、清晰的人才培养思路,选择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丰富。对于新建院校的合格评估,可以侧重这儿部分:一是人才类型模式,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同是应用型人才,还应多样化和具体化。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它集中体现了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是教学模式,即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实现方式,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四是合作教育情况,有没有产学研合作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训练的环境和平台,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需要的。

    多年来,在我国,最为严重的是教学模式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主要的问题不在于培养目标说不清,也不在于培养方案写不好,而是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损伤了学生白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教学方式上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的不足。教师的教法中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二是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三是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四是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五是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很多多媒体课堂,先进的信息化装备与课件开发不到位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不少教师只是把讲稿搬到屏幕上,“照屏宣科”的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还要差。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学法中也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白主型过少;二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三是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四是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五是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上述问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层次和学习效果,助长了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与风气,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而不习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状态问题,指的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练习以及作业抄袭的现象;知而不识反映了学习方法和层次问题,指的是注重对知识的了解、记忆、存储这些“知”的层面上的学习,而缺少对知识的分析、判断、加工、处理这些“识”的层面上的劳动;文而不化反映了教育方式和效果问题,特别是在“两课”教学中,学生背会了很多条文,但是还没有内化为白身的精神和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既要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根据白己的校情探索适合白身的教学模式。总体上,应注重采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满堂灌”的大一统教学模式,体现做中学、例中学、练中学、问中学、研中学等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体现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四、内涵建设做引导

    建学校不等于办教育。建学校重在硬件建设,主要是提供保障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办教育更应注重软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更应体现充分条件。无论哪种教学评估,最终关注的都是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要要求,而且越深入下去,越要看充分条件。所以要引导学校从注重外延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建设。不仅要注重学校的硬件,更要注重学校的软件;不仅看学校建得怎么样,更要看教育办得怎么样。办学离不开必要的硬件条件,要有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但这些只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教师队伍的人数多不等于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多,图书馆的图书多不等于学生借阅的多,实验室的教学设备档次高不等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强,体育馆的设施条件好不等于学生体育锻炼得好,还要看这些教学条件的利用率和效能如何,看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如何。这里既有硬件设施本身是否达标以及利用率问题,还有在硬件基础上软件的发挥程度和效果如何。

    新建院校内涵建设主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是不是在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二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情况,是不是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三是干部、教师的水平和状态,学校的管理和绩效水平如何,是不是在“苦练内功”;四是学生的学习产出,即教学的效果和结果,是不是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根本宗旨。

    这里想强调一下学习产出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的重视远没有对“教”重视多,各种评估中也是对“教”的环节注重得多,对“学”的环节注重得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这一根本性的要求落实到评估中,就是要注重学习产出,重视学生发展。考察学习产出,就是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产出,一是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这是学习产出的前提,也是目前大学生们最需要加强的;二是学习观念与方法,这是学习产出的基础;三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习产出的核心;四是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五是专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这是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六是学风,这既是保证学习产出的条件,也是学习产出的内容;七是学习理想与社会责任感,这是学习产出的灵魂。以上七条如果作为观测点,有的好测,有的不好测,但是作为导向,还是应提出来,因为这些既是每一个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也是学校应该对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导向,又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最终的落脚点,因而应该成为教学评估的重要考察内容。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在上述七个方面有明显的产出,那么毫无疑问,这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是高的。

    以上所提出的合格评估的关键要素可归纳成四句话:“三个基本”不可少,是必做题,是评估建设和评估考察的最基本内容;“三新”是否解决好,是新建院校的特有题,应给以特别的注意;培养模式为主线,是新建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内涵建设做引导,是附加题,因为不是指标体系所明确要求的,所以只是做引导,但是做好这个附加题可以使学校办学的内功和实力得到有效加强,从而提高评估的水平和效果。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