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高校,近年,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一些学者的研究重心,已经从时间维度转向性质维度,从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转向“新型”,新型大学到底新在何处?新特质又是什么?
“社会性标准”是新型大学的质量根基
新型大学之所以要有新的质量和质量标准,根源在于其使命与精神之新、职能和目标之新。这也决定了新型大学的教育质量必须坚持“社会性标准”,并在此质量标准下,合理把握“个适性质量(标准)”“内适性质量(标准)”和“外适性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个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关注的是“个体的人”,培养的是“自由发展”的人,而不是这些人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内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关注的是培养具有明确发展方向和专长的人。而“外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培养的也是普通的、博雅的或全面发展的人,具有明确发展方向和专长的人。
与研究型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不是发现新知识的研究者,而是培养将知识技术应用到现实中去、直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者。
在这三种质量标准中,“个适性”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这就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将培养人放在首位。对新型大学来说,在“个适性”的基础和前提下,着重追求的是“社会性”(“外适性”)而非“学术性”(“内适性”)质量。也就是说,注重“学术性”还是“社会性”,已经成为研究型高等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质量上的最本质的区分。
需要说明的是,新型大学注重“社会性”标准,不仅不会冲淡和否定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反而是对新型大学内在新质的科学把握,只有在这个新的质量标准或质量观的统领下,新型大学才能合理处理好教学、科研、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
“产学研合作”构建校地联动大格局
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精神与质量标准,将会导致新型大学产生新的发展模式。新一轮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都导向了产学研合作,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也符合新型大学自身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从学校发展战略层面看,产学研合作表现为学校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也即“校地互动”“产教融合”。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层面看,产学研合作体现为一种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比,新型大学更加强调产学研合作,既将“知识传授”“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现实生产”相结合,也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相结合,使大学与整个社会发展的联结更加紧密。新型大学需要超越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单纯的教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范式,将产学研合作上升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关注技术研究、开发、转化、应用和培训,关注高校通过产学研不断强化的服务社会的职能,关注多样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作出灵活反应与变革。
从“新建”到“新型”需整体性变革
新型大学兴起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具有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历史使命,即立足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新型大学之“新”,最核心、最本质的就在于他有着新的大学精神。从新建本科到新型大学绝非玩新词、提口号,而是涉及到院校内在特质、顶层设计、内涵建设、综合改革各方面的整体性变革。
从新建本科到新型大学绝非速成和翻版,不是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都可以一夜之间翻版为新型大学,也不是老牌本科院校不能转型为新型大学,关键看这些高校的内在特质。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对变化了环境的反映。从外在方面看,新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响应和社会需求的主动回应。而从新型大学自身看,探寻支撑和促进转型的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精神、质量标准、教育模式等新的内在特质或内源动力,并使新型大学的内外环境和要素有机整合起来,可以自始至终地支配学校健康发展,并使学校坚定地朝向应用型方向深化转型、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