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创业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时间:2016-03-11 17:07:18  作者:  点击数:

     实际上,中国高校向来不缺乏敢于“破冰”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在理想和勇气的激励下,缺乏先导的创业教育应如何寻找合唱者,成为所有创业教育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当前,在国家战略层次的推动和市场的强烈需求下,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和输送地,也正在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对大部分高校而言,创业教育如何定位,路在何方,怎样评判等都是全新的命题。 

  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创业指导中心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创业指导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吉林省四十余所高校的近百名创业指导老师。这是由吉林省教育厅针对当前创业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专门开展的高端培训交流。主办方聘请了万学教育集团等长期专注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教育团队,就当今创业教育现状及创业指导老师的培养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本刊记者身临现场,通过与专家学者的讨论,就创业教育热潮引发了一些冷思考。 

  “不少建立的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只是徒有其表的空架子,并没有真正运转,发挥功能。甚至在不少入驻项目中,成果大多来自老师或企业,学生仅仅充当着代言人的角色。” 

  创业教育不等于教育创业 

  2015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创业热潮高涨的背景下,很多高校纷纷投入巨资,建立创业园区,聘请创业导师,孵化创业项目。而目前,国内几乎没有高校建立起完备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方案也多“移花接木”,惊人雷同。 

  此次高端培训的指导专家,中国人民大学MBA企业导师张强坦言:“大部分高校都在搞‘运动式’的创业项目孵化,而对前期学生的训练和引导却鲜有静心研究。” 

  用什么来评价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有着11年创业指导经验的长春汽车工业专科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刘凤珠的心中有三个标杆:一是拿到营业执照,成立公司;二是申请专利,转化为成果;三是开发产品,推向市场。当她将自己的想法与某企业分享时,得到的回答却是NO,在企业看来,最佳标准就是拿到A轮投资! 

  “对创业标准的不同评判正反映了教育和创业的区别。”张强认为,创业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学业,而创业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养,发掘创造潜能,孵化的是未来人才,而非眼下项目。大学生创业没有经验、技术、资金等支撑,一味鼓励开公司、做买卖,只会 “揠苗助长”,让他们成为教育功利化的牺牲品。 

  “创业本身是就业的高级过程,最终融入到教育体系里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一样,是一种紧密联系而非割裂的共生体。” 

  紧扣专业的创业教育更具生命力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服务应用层面,而真正与学科紧密挂钩的、原创性的、具有一定不可复制性的高科技、高层次创业项目还不多;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大部分都躺在“文件夹”里。 

  “这不就是闲置的最佳创业资本?”吉林工商学院就业处副处长王新宇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没有高级别的创业项目。恰恰相反,依托学科搞创业,不仅能够提升创业的档次和成功率,还能有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创业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超市外摆地摊的创业者与就职于超市的售货员会有怎样的区别?”长春中医药大学就业创业教研室主任历建萍曾有过这样的思考,创业教育不能单纯演变为一场创业技能培训,只有同专业教育相融合,与课程体系相衔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创新精神的就业者。 

  “在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所有荣获特等奖的项目都紧紧依托着学科生长。但现实中,不少高校孵化的项目只是低端行业的简单复制。”作为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张强对此感慨万千。 

  “鼓励学生开一个咖啡店、小面包店不是创业教育的全部,从教育角度出发,那些离开学业开网店的创业行为值得推敲。”吉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莲英认为,对学校而言,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尽量围绕教育主轴,只有依托专业的创新才能走得更远,创业教育也只有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才具有生命力。 

  “现阶段创业指导教师的角色可定位为:一是创业大学生的陪伴者和服务者;二是创业的学习者和共同成长者;三是大学生创业梦想的激励者和参谋者;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别让创业指导变成“僵尸实验” 

  “沙盘模拟,软件孵化,纸牌推演……我们绞尽脑汁,尝试了几乎所有的教学方式,学生玩得很嗨,流程掌握也很熟练。但越折腾越感觉僵硬,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表演。”吉林省某高校创业指导老师感叹,创业课程如何设置?实训环节怎样开展?教学目标如何落地?对于很多创业教育具体实施层面的指导老师来说,抓不着方向的困惑让教学探索变成了原地蹦跶的“僵尸实验”。 

  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但又高度依赖于当下的教学体系。创业需要掌握管理、技术、营销、财务等多方面才能,这是传统任何一种学科都难以完全覆盖的,因此,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全新领域。尤其是面向专业性较强的创业指导时,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让很多老师捉襟见肘。 

  “社会上有一种声音叫‘创业老师您先创一个看看’,这种对创业指导老师的调侃反映出对教育概念混淆。” 

  万学教育集团创始人,凤凰卫视创业加速器基金董事张锐认为,培养出世界冠军的游泳教练可能一辈子也没登过领奖台。美国将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内容涵盖从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但也未见得逼着小学老师搞创业。 

  “在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体系尚未完善,课程内容还在摸索,教学实践难以落地,很多老师的心虚、没底气都在情理之中。”结合自己的导师经历,张强认为,完整的、实效的教学体系应该由对创业有深刻理解的企业家主导完成,但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还得结合高校的教育体系。为此,高校应加快推动由商业管理、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以及行业企业等联合组建创业教育团队,从而催生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张运)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