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扩招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这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一直以就业教育为主的我国高等教育已日益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高校已得到普遍重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开展试点工作数年,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行完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其实施必要性
创业教育,即英文“EnterpriseEducation”的中文表述,上世纪8 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将其表述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指导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作好创业准备。
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但总的来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大学生中全面实施创业教育非常必要。
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毕业生由19 9 9 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413万人。但就业岗位并没有与高校扩招的规模一起增加,面对每年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国家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因而高校毕业生必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体系的支持,包括鼓励创业的环境、支持创业的社会融资渠道以及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团队的培育。创业是一项综合技能的展示,是高智慧的活动,需要一个人具有很强的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涉及到的知识更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一系列知识,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力,高校学生必须通过综合的技能培训,接受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创业训练,并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
发达国家创业教育概况
目前,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高科技产业和创新体系的蓬勃发展。研究和借鉴国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运行模式,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海外一些学校加强了学生自我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少高校毕业生在校时接受了创业教育。美国的创业教育至今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至今美国约有1100 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业教育改变就业观念,是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著名管理学家德克鲁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创业教育教给创业者创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引导创业者独立兴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全球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事实所证明。20 世纪最后25 年中,新一代创业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如今美国9 5% 的财富是由19 8 0 年以后受到良好创业教育的革命性“创业一代”创造的。创业已成为创造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奇迹的“秘密武器”。创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创业者,他们创办的创业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尽管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创新中受到资源约束,但其创新能力是惊人的。日本的研究表明:一半的企业技术创新由创业型小企业完成。这些企业不仅创新效率高,而且创新的商品化效率也高。开展创业教育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方式。创业不但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创造出大量的企业和实体。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如果以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作为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那么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开展了近10年了。在此期间,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开始于1999年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从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学校还设立30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学校投入8000多万元建立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该校研究生成立的学子创业有限公司,已经入驻上海“慧谷”科技创业基地。
(二)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萌芽状态的落后局面让人担忧。专家认为,中国有关部门推动创业教育,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而在现有的创业教育试点中,其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发现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活动存在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
1.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由于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是在“正规教育”之外,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这一舍本逐末、注重形式的做法使创业教育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致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
2.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少数学生。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自开始就刻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各个学校设立的学生创业机构,无论是大大小小的“创新实验室”、“学生创业俱乐部”、“科创中心”,还是面向未来的“21 世纪人才学校”,都是精英化的机构,大部分同学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只能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
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推行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较普遍实行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如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己设立学习方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则更加灵活,要求学生遵守的纪律只有一条,那就是自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拟订计划。江苏理工大学开江苏省之先河,实行完全学分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提前毕业的机会,对想停课创业或参与科研的学生,允许其延长在校时间,最长期限为8年,教育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推行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责任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就要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作为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决定着高等学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价值。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开设“创业社会常识”、“创业管理课程”、“创业企业设计和研发课程”、“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创业课程结构要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高校应高度重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鼓励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鼓励硕、博士研究生参加本科实践实验教学;选拔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向大学生开放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此外,还要加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积极推动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和创业活动。
(四)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大学生要实现从学习者到创业者的转变,绝非是在校四年时间所能完成的,中间还有许多重要的中间环节。许多大学生创业之所以失败,问题不是他们缺乏创业意识与技能而是在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方面的经验不足。因此,必须要把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创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为大学生的创业搭建平台。
(五)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营造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罗杰斯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打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改革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高校应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努力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途径,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时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广泛开展有关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广大青年学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紧紧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旨广泛开展如参观、访问和请优秀创业者作报告、演讲等活动。要建立创业教育服务机构,保证资金来源,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环境。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管理机构,其主要工作应包括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及实施、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查和辅导,与校外创业基地的联系、风险投资的争取和管理、对各院(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检查和评估等。
(六)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尽管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提出较早,但创业教育的真正实施不过几年时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更缺少对创业教育的评价。然而,随着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其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变得日益重要,因为只有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提高。评价本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创业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评价的主要工作应包括确定评价方法、制订评价标准、实施评价和对评价结果做出反应。
摘自《商业时代》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