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是中国,其他国家也在进入新世纪后开始了新一轮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本期集纳了三个国家在今年推出的重大教育规划,各国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规划时间有长有短,规划内容有粗有细,以期为读者带来一定启发。——编者
之一:未来10年:日本教育强调社会责任
田 辉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日本政府根据修改后的《教育基本法》,于2008年7月出台了题为《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该计划首先分析了日本教育的现状,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日本教育面临的问题包括,“少子高龄化”带来的社会危机、家庭和区域社会教育能力不足、个人生活目标和奋斗精神缺失、青少年学力和体力下降、问题行为增多、社会成员缺乏责任感和正义感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重新确定了“教育立国”的战略决策,号召全社会重视教育,致力于教育振兴。
未来10年总体规划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今后10年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所有学生在社会独立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公共教育质量,树立社会信任感,以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培养教育下一代。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实现培养杰出人才的目标,培养主持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领导国际潮流的领袖人才,为此要保证高中和大学的教育质量,培养能够贡献于“智能”创造的人才,重点建立世界高水平研究基地,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
教育投资基本方向
日本政府今后10年的教育财政总体目标是筹措必要的财源,接近和达到经合组织各国教育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平均水平。目前日本的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左右,教育财政支出力度明显小于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学前教育和高中后教育费用主要依靠家庭支付。未来10年,日本增加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将集中在提供免费学前教育、改善中小学师资与教学环境、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育、确保所有学生具有同等的修学旅行机会等。高等教育阶段的投资重点是保持和提高教育研究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等,其他教育投入还包括改善学校环境,增加教育设施的抗震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安全、安心的学习环境等。
具体措施和目标
该计划对应基本构想和基本方向制定了77项措施和具体目标,其中主要措施包括:
确保扎实的学力,顺利执行新学习指导要领,确定教师定员指标,装备和改善教学条件。培养学生情感和体魄,选用合适的德育教材,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学生体力争取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体能水平,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外活动,推进读书活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和社会服务。创造个性化指导的教育环境,推进奖励性教师工资机制,合理配置教职员,充分利用外部教育力量。建立区域性儿童教育机制和社区支援中学机制,建立小学课后活动体验中心。推进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制订“残障儿童个别指导计划”,为无法到校上学的儿童提供教育援助。
推进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增加高中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促进大学、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实践性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大学与企业、社会的合作。
强化大学教育能力,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引入学士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公立、私立大学相互合作。建立教育研究卓越基地,推进大学的国际化程度,重点建设150个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卓越基地,推进吸引30万留学生计划。
与以往的日本教育政策相比,《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更加注重教育政策的横向联系和整体推进,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遵循“计划-实施-反馈-改善”的模式,改革评价方法,以实现提高教育效率和实效性的目标。同时,该计划明确了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国家、地方行政机构职责的划分,教育财政措施及其有效的使用方法、国民对教育行政的参与等。
由于国情不同,日本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并没有将“教育公平”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目标,日本政府认为现阶段的日本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在对日本教育现状和今后面临课题的分析中明确表示,“初等、中等教育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并保证了较高的教育水平,是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的少数成功典范”。可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问题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教育法律的完善和政策调控能够得到解决。《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总体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培养未来社会优质人力资源为前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意义,以及教育对国家、民族事业的重要贡献,将培养人、完善人格作为主要目标,从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日本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
之二:2020年:俄罗斯教育面向知识经济
姜晓燕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2008年3月,俄罗斯发布了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部教育政策和法规署牵头制订的《2020年前的俄罗斯教育——服务于知识经济的教育模式》报告。报告内容涉及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指出了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新教育模式与现有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确定了2020年前俄罗斯教育发展的基本思想。
提出新的教育模式
该报告分析指出,教育是形成俄罗斯民族智力资本的体系,在创新链条中,教育是起始环节。俄罗斯目前的教育模式已不符合社会及经济的需求,出现了教育资源与发展规模不相适应,教育全球竞争力下降,高等学校缺乏创新,学生知识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这种状况不仅是教育投资不足造成的,也是业已形成的教育结构与现实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造成的。在继承俄罗斯教育传统的同时,加入世界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这样才能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教育体系。报告称,“新教育”的某些特点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已有所体现,但是,“俄罗斯的教育模式应当以俄罗斯的现实和资源为基础”。
新教育模式旨在服务知识经济和俄罗斯社会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培养创造性和终身学习能力将是新教育模式的根本诉求。正规教育的严格框架将被冲垮,“非系统性的教育机构”——实验室、网络传媒、企业教学中心、个人咨询等形式涌现,学生可以选择个性化的教育途径和学习内容。传统教师角色将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教师集研究者、教育者、顾问、领导者等角色于一身。教师职业的封闭性将被打破。新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教育体系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这些机构针对教育计划和服务提出建议,包括参与划分划拨给教育的社会资金。国家将在教育领域扮演新的角色,从显性控制者转变为教育供需双方的调节者。
落实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有新的教育组织和管理机制,使大部分学校成为自治机构,以拓展其经济能力,灵活利用资源,提高学校对自身工作结果的责任感。社会管理机构将以监督委员会、督学委员会等形式参与学校、市政、区域等层面的实际管理工作并进行教育质量监控。
这项规划的实施意味着各层次教育都要发生变化。
提高大学科研竞争力
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以前,选拔40至50所联邦级研究型大学,保证这些大学在资源获得方面有长期规划,使其承担起提高俄罗斯科学和教育世界竞争力的任务。俄罗斯将选拔100至150所地区和跨地区大学,落实多专业培养计划,以解决本国的人才培养问题。
在广泛扩展研究工作基础上,俄罗斯将更新高校教师队伍,同时提高教师待遇。除基本工资外,要提供资助和补助,使教师工资与国外同行及俄罗斯商业界看齐。到2020年,参与科学研究的教师将从目前的16%增加到42%,联邦研究型大学将达到75%。俄罗斯计划为年轻教师提供研究启动资助和行业性资助。获得联邦长期资助的研究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工作地点。此外,将扶植教授和研究人员的职业协会,为跨校合作创造条件。
为了资助最有天赋的大学生,巩固他们的学术选择,2010年俄罗斯将制订目标性硕士生和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到2020年,这一体系将涵盖联邦研究型大学25%的硕士生和50%的副博士研究生。
扩展中等职业教育
实施中等层次职业教育的职业技术学院将被纳入大学组成部分,落实工学学士的培养计划,培养出的应用型学士与大学的学术型学士拥有同样地位,并实现不同教学计划间学分的转化。
组建职业技能发展中心,落实模块式教学计划,以保证公民获得具体的职业技能。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代实施初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学校。为了保证培养创新型经济所需的劳动者,有必要建立独立于教育机构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考试。
职业教育由特殊人员教育资助来投资,在劳动者对某些职业需求有所增长情况下,国家将压缩其预算资金投入,这些资金投入将通过竞争来划拨。职业中心生产课教师的工资根据市场情况确定,以保证吸收掌握最新技术的人来任教。其工资水平应当是本地区平均工资的150%。
俄罗斯将进一步发展国家和私人的合作,现有教授某些具体技术的私立教育中心将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国立教育机构一起在竞争基础上获得国家的支持。
基础教育培养应用能力
新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苏联时期的一些教学经验成果将作为俄罗斯的知识产权推向全球教育技术市场。
2010年前,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的侧重专业性教学。侧重专业性教学不是严格的专业选择,而是构建个性化的教育途径,扩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为扩展学生创新性活动空间,需要制订针对中小学生的补充教育计划,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使学生潜力得以开发。2012年前,每一个学生免费参与补充教育的时间每周不少于2小时,2020前将达到6小时。
2015年以前,俄罗斯将会建立一种统一的、自愿性的学生成绩数字化测评体系,除国家统一考试外,其他学生成绩评价机制也将纳入这一体系。
专业化硕士将是普通教育阶段高年级教师的主要培养形式。
普及两年学前教育2020年以前,俄罗斯将建立针对0岁至3岁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支持中心,并为处境不利家庭的儿童提供跟踪性教育支持。为了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面,国家将会支持多样早期教育计划,鼓励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机构提供早期教育服务。
在3岁至6岁阶段,要让儿童开始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在未来4年内,要使学前教育技术实现现代化,并将对幼儿教师进行再培训。
到2014年,最低保证每一个俄罗斯儿童接受两年不同形式的学前教育,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儿童适应学校学习,而且保证儿童实现正面社会化,减少反社会行为。
《2020年前的俄罗斯教育——服务于知识经济的教育模式》报告是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构想的组成部分。新的模式将会分阶段实施,与其相配套,需要制订俄罗斯教育发展的近期规划。9月2日,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召开会议,讨论“教育与创新性经济发展——2009年至2012年现代教育模式实施方案”。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部长富尔先科表示,该方案将于10月在俄罗斯总统委员会会议上作为国家优先发展规划和人口政策来讨论,总投资为10亿卢布。
之三:第十一个五年:印度教育以质量促公平
李建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印度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行五年发展规划制度,教育发展规划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目前已实施了10个五年规划,2007年12月,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2)诞生,提出“全纳性增长”的发展理念,即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此基础上,印度规划委员会今年正式发布了“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初等教育实现八年义务教育
印度宪法里明确规定“国家实施八年义务教育”,但50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印度义务教育的普及速度受人口和资源因素制约,学龄人口的高增长对教育资源持续保持需求压力。2005年,印度初等教育阶段(一年级至八年级)的毛入学率为93.5%,在校生1.8亿人,学校104万所,教师375万人。初等教育存在着辍学率高、办学条件差、缺乏合格教师、学生学业成就水平不高等问题。有鉴于此,解决机会、公平和质量问题成为“十一五”期间初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改进办学质量。规划提出,普及包括边远地区在内的6岁至14岁儿童教育,新建2万所小学,改建7万所小学。参照中央学校的办学标准提升学校水准,保障所有学校具备基本教学条件,所有学生具有识字和识数的基本技能,为升入高一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提高数学、科学和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按照“国家课程框架”的统一要求修改课程。实施一年学前教育,普及计算机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统一开设英语课。辍学率从50%降低到20%。所有邦和中央直辖区采用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在基线评估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50%以上。
提高教师质量。新聘教师应通过国家或邦举办的资格考试。全力解决教师的缺编、缺勤、承担非教学任务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明确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的责任,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生师比从40∶1修改为30∶1。补充新教师,着力解决一师一校和复式教学等问题,小学新教师中女性应占2/3。
所有学校提供免费午餐。到2009年所有学校实施免费午餐计划,这不仅是要提高儿童的营养状况,而且也是一种鼓励儿童到学校就学,防止辍学发生的手段,是推进“以权利为基础的教育”,促进社会平等和性别平等的内在需要。
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在第十一个五年期间,印度计划将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7%提高到6%,中央政府的教育投入预计达到2.7万亿卢比,是上一个五年的4倍多。在经费分配上,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占50%,中等教育20%,高等教育30%。考虑到不少邦财政能力仍然薄弱,中央和邦分担公共教育经费的比例前两年为65∶35,第三年60∶40,第四年55∶45,此后为50∶50;对东北部发展较为落后的邦,中央承担公共经费的90%。
中等教育改变单一结构调整布局
据统计,2006年,印度14岁至18岁年龄组人口为1.19亿人,预计到2011年将增加至1.21亿人,而2005年中等教育阶段在校人数仅为3700万人。
调整中等教育布局。“十一五”期间,印度将最低限度教育标准扩展到十年级,推进普及中等教育的进程;优化布局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每个居住点5公里范围内建一所初中(九年级至十年级),7至8公里范围内建一所高中(十一年级至十二年级);在乡一级建立6000所优质示范学校,作为卓越中等教育的基准;中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40%提高到2012年的65%,其中初中阶段从52%提高到75%。
发展县级教师培训体系。按照规划,印度将建立邦和县级教师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县级教育和培训学院,所有教师都应具备任教资格,取消代课教师,到2012年生师比达到25∶1,提高教师培训工作者的业务素质。逐步增加邦一级政府举办教师教育的财政责任,对经常性支出的承担,中央政府每年减少10%,由2008年的100%降至2012年的60%,但中央政府对新建师范学校和专项计划负担全部经费。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学术性教育的倾向导致印度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印度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屡屡落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印度曾提出中等教育阶段职业学校学生的比例达到25%,但目前19岁至24岁年龄组中,仅有5%的人接受了某种职业教育和培训。着力调整教育结构,不仅是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客观要求。
印度在“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职业学校数量从“十五”期间的9538所扩大到2万所,在校生人数从100万人增加到250万人,保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路径相互沟通,允许多次选择。
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开发模块化、能力本位职业课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向未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群体开设过渡性课程。密切与企业合作,实施需求驱动职业教育,注重基本能力、操作性技能和复合技能的培养,增强个人适应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通过开设学制长短不一的模块化课程,实施弹性教学方式,增加边缘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高等教育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近年来,印度高校数量不断增加,2005年印度有大学378所,附属学院18064所,教师49.2万人,在校生1400万人,毛入学率11%。“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是,通过外延扩张扩大办学规模,注重地域均衡分布,增加农村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的高校布点,增加就学机会,校际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变个别重点资助为面向全体高校,既要保障有公平的机会,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高等教育。
14所大学将达到世界一流。印度的“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新建30所中央大学,做到每邦有一所中央大学,并创建14所世界一流大学,增强印度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
为此,印度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投入,改善基本的办学条件,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和能力,改革学习模式。继续实施有卓越潜力的大学、院系和中心计划。改进外部评价制度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科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科研与教学、产业的联系。推进大学管理结构改革,加强高校高速信息网络建设。
坚持适度收费和差别收费原则。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视专业和收入水平而定,一般占到日常运行成本的5%至20%。政府承诺学生不会因经济状况而被剥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贫困学生实行低收费或奖学金政策,在办学成本较高和未来收入预期较高的工科和医学专业,学费超出参照标准的部分实行贷款,并由国家学生贷款担保机构提供担保。
加强高校教师能力建设。将现有的仅面向学院教师的52所教师进修学院和31个进修中心向所有高校教师开放,同时每所中央大学都要建立一所教师进修学院,改革培训方法,完善考核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