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并明确要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如何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些都是当前高等教育界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作为逻辑学上的范畴,“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则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对象的范围。就发展模式而言,“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投资的扩大、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等。强调内涵发展并不意味着对外延发展的否定。内涵发展需要外延的支撑,就其实质而言,内涵式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是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是使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丰富相互促进的发展。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如同其他社会单元一样,高等教育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涉及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等五个主要变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五个变量中哪个作为工作的重点,要因时而异,与时俱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多种表现方式,可以表现为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效益的提高、公平的普及以及上述多个指标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效益的提高。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等的不同结合表现出不同综合效益,进一步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方式,即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在当前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当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上述五个变量协调统一的发展。
事实上,当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经过“大改革,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9%,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高,3000多万人的在校学生总规模稳居世界第1,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过去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属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来说,在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效益、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当转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等五个主要变量协调统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这是高等教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必然。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站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面对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
作为社会的一个复杂而相对独立的单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涵义不仅与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认识息息相关,也与高等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中对人、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而不断变化,同时它还随着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五者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下,其实现途径也不尽相同。而在当前,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如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1.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与十七大报告的表述略有变化,即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需要。要坚持育人的方向性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全员育人的“学科德育”,发动广大教师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要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意识和育人能力,打造一流德育人才队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高校辅导员等都是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成员,应着眼于专业化发展,引导这一队伍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与操守,加强能力锻炼和岗位培养,增进交流学习,造就讲团结、有水平、能战斗的德育骨干队伍,积蓄汇聚德育工作的社会基础,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悉心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既唱好思想品德教育主旋律,又强化健全人格培育,在这一过程中,尤其强调要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要坚持近些年来在贯彻16号文件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并不断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困难,不改革、不突破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因此,必须深化综合改革。相对于十七大报告而言,强调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然,这也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所理解的“综合改革”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教育内部诸方面相关联的改革,二是教育与政府、社会等利益群体的关系的改革。在高等教育内部,要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建设优势学科,引导高校提高质量、办出水平;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外部,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鼓励社会参与,加强各有关部门、各地区的统筹领导,落实保障政策措施,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单兵独进式的改革,而应当是系统的、多方联动的综合改革。对于综合改革,既要系统思考、顶层设计,也要“摸着石头”探索前进。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瞎摸瞎碰盲人摸象式的改革是万万不行的,但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连石头都摸不着”的“拍脑门子”改革也是非常危险的。
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调节器。十八大报告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八项基本要求之一,并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其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过去,我们也曾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和“起点”。这种提法虽然突出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但是在逻辑上有一个问题:教育公平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关系是基础,经济关系决定其它的社会关系。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显然,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公平重要就把它说成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起点”,相反,它也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但是,它确实是重要的调节器,处理得好,就能促进社会公平,反之则会固化甚至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教育公平的相关制度属于“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应当抓紧建设。当前,尤其要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上推出新的举措,取得新的效果。在高考改革上,要统筹兼顾,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异地高考的问题;建设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为高校招生选拔录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要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同时,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提高资助水平,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都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工作。
4.重视教学文化建设
教学文化是教学实践中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是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精神气象和氛围的总和。事实上,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决定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里,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需要。诸如,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体现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以及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在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中,还没有建立起师生平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我们的许多大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起码的沟通,不少教师上完课就走人,根本没有时间和学生交流。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曾对清华大学与美国大学教师在师生互动行为模式上的水平差异作过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清华大学在师生互动指标上明显低于美国大学。27.1%的清华大学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表现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教师的及时反馈,而美国同类院校有此看法的学生只有7%左右。这种情况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更为严重。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学改革十分紧迫,必须倡导加强教学文化建设。加强教学文化建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因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的建立,既受传统教学文化观念的影响,也受传统教学制度文化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师生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因此,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需要各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尤其需要广大师生、特别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大学领导和教师要把目光投向教学、心思放在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抓紧教学内容更新,抓紧教学方法改革,抓紧教学评价改革,彻底改变当前一些高校“昏昏欲睡”的教学文化,建立一种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充满活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文化,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学校,开展了不少教育培训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实施了有利于解除教师后顾之忧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高校,教师数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是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依然是我国当前乃至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着力点。为此,十八大报告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办好教育这一段落的收笔之点,既符合实际,又在情理之中。准确理解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不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应当成为高校一件常抓不懈的工作。高校还应当以创新团队建设、梯队建设为重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不断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学历结构,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为教师创设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着力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瞿振元] 来源:[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02期,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自:浙江理工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