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太原工业学院“十四五”专项发展规划

时间:2022-03-31 09:40:09  作者:  点击数:

一、太原工业学院“十四五”人才培养

与专业建设规划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新体系,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全面提升服务山西转型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根据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和标志性成果

1.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学院积极贯彻新工科建设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新修订了2016和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比例,选修课程(环节)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加强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学分占比达到30%以上,充分体现了“能力主线、需求导向、多元培养”的思路。形成了“3+1”分段式、“模块化”分流式、校企联合协同、工学结合式、订单式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构建了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校本科生规模已达到17070人。在延续“双优双重”工程后,启动了“两工程、四计划”,进一步加强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力度,获批1个省级优势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3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

2)以项目化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学院制定了应用型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验收标准,促进课程知识与应用能力深度融合,实现“三化四真”。“三化”即“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四真”即“真实职业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努力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和应用性强的“金课”,现已立项建设应用型课程120门,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改革课程7门,基本实现专业核心课程企业参与全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应用性改造全覆盖。制定了《关于推进信息化教学,实施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指导意见》,推动信息化教学和过程化考核的实施。制定了《形势与政策》《安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三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推动“三课”建设改革。《计算机图形学》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获批省级精品共享课程16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教师自建校内在线课程1000余门。

3)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得到提升。“以练促教、以赛促学”成为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学院不断打造学科竞赛品牌文化,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一是厚植工程应用优势,打造学科竞赛品牌文化,构建了“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校级”四级学科竞赛体系。通过“一系一品”,实现了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性向常态化的转变。每年组织开展学科竞赛90余项,参与学生达8千人次以上。近五年,共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47,省级学科竞赛奖1099项,近三年在《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TOP100》中稳居全国前70名、山西省前3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共同成立了“大学创客工场”。 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获“山西省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高校和科研院所类省级双创示范建设单位”。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已建立各类校外实习基地319个,为应用型高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应用型专业提质工程

1)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立。学院主动对接我省“十三五”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打造智能制造、化工与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环保、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专业群。制定了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积极做好专业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2016年增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2017年获批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专业,2018年获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撤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停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4个专业。2019年获批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艺术与科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智能车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我院现有专业总数47个,工科专业占比70%以上,工程应用特色更加鲜明。现有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和应用化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

1-1 太原工业学院本科专业分布情况表(分系部和年度)

序号

专业名称

学位授

予门类

专业类别

批准年份

备注

1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2012年前

2019监控

2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2012年前


3

法学

法学

法学类

2012年前

2018停招

4

英语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2012年前

2018停招

5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数学类

2012年前

2018停招

6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数学类

2012年前

2018撤销

7

应用化学

工学

化学类

2012年前


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机械类

2012年前


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学

机械类

2012年前


10

机械电子工程

工学

机械类

2012年前


11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仪器类

2012年前


12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材料类

2012年前


1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学

材料类

2012年前


1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电气类

2012年前


15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类

2012年前


16

通信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类

2012年前


17

自动化

工学

自动化类

2012年前


1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计算机类

2012年前


19

软件工程

工学

计算机类

2012年前


20

网络工程

工学

计算机类

2012年前


2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2012年前


22

制药工程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2012年前


23

环境工程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2012年前


24

安全工程

工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2012年前


25

生物工程

工学

生物工程类

2012年前


2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2012年前

2018停招

27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2012年前


28

市场营销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2012年前

2019停招

29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

设计学类

2012年前

2019监控

30

环境设计

艺术学

设计学类

2012年前


31

产品设计

艺术学

设计学类

2012年前

2019间招

32

休闲体育

教育学

体育学类

2012年


33

财务管理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2012年


34

物联网工程

工学

计算机类

2013年


35

数字媒体技术

工学

计算机类

2013年


36

能源化学工程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2014年


37

汽车服务工程

工学

机械类

2015年

2017招生

38

机器人工程

工学

自动化类

2017年

2019招生

39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计算机类

2017年

2019控制规模招生

40

食品质量与安全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2017年

2019招生

41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工学

材料类

2018年

2019招生

42

智能制造工程

工学

机械类

2019年

2020招生

43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类

2019年

2020招生

44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土木类

2019年

2020招生

45

艺术与科技

艺术学

设计学类

2019年

2020招生

46

智能车辆工程

工学

机械类

2020年


47

质量管理工程

管理学

工业工程类

2020年


48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工学

电气类

2020年


2)专业建设内涵显著提升。2012年学院启动“双优双重”工程以来,重点建设院级重点专业9个,均以通过验收,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专业(17年)、高分子材料专业(18年)3个专业获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建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学院启动了“两项工程、四个计划”,提出了应用型专业提质工程,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对焦服务”的应用型特色内涵,并从工程教育认证的角度出发,重点立项建设4个试点专业,每个专业给予5万元经费资助,2018年又对剩余专业全面进行应用型立项建设,做到了应用型专业建设全覆盖。

3)专业建设对标对表成绩显著。一方面,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一方面研究出台了《太原工业学院校内专业自评实施方案》,制定了专业自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于2019年启动了校内各专业自评估工作。另一方面,向一流看齐,对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有关要求和指导意见,学院出台了《太原工业学院一流专业建设总体方案》,并于2020年启动了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共立项建设12个校级“一流专业”,资助每个专业每年3-5万元建设经费,在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推动下,我院省级一流专业获得可喜突破,全校现有省级“一流专业”5个。

(二)“十三五”规划中相关具体指标完成情况

1-2  “十三五”人才培养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序号

 

 

目前情况

是否完成

1

全日制本科生在校生规模

1.6万人

1.7万人

2

新增本科专业

4~6个

新增12个

3

专业总数

40个以上

现有专业44

4

省级优势专业(含省级一流专业)

3~5个

1个省级优势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和5个省级“一流专业”

5

新增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5~10项

14

6

省级教改立项

15~20项

38

7

院级教改立项

100~120项

121

8

省级以上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10~15门

3

9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0~15门

4

10

引进优质视频公开课

10~15门

39

11

建设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10~15个

6

12

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个

6

13

开设中外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

1~2项

1

14

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奖数

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近三年在《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TOP100》中稳居全国前70名、山西省前3名

15

保证选修课程(环节)的学分比例达到总学分比例的

20%左右

20%-30%

16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折合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文科类达到25%以上)

35%以上

35%

17

每个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

80%以上

50%

18

在校内和校外建设合作平台,共建实验、实训项目

5~10项

1

19

重点建设优秀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

20~30个

0

20

争取获批国家级或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数

1~2个

0

21

培育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20~30名

18

22

培育教学名师

10~15名

1

23

培育教学团队

5~10个

0


(三)经验总结

1.坚持领导,紧抓落实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围绕提高质量,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学院在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下,多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全院上下在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形成合力,为推进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依规而行,对标对表

专业建设是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是彰显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有效发挥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院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和《太原工业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促进学院的专业规范建设和科学发展,努力推进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做到有规可依、有据可循另一方面,学院坚持以高标杆要求,对照国内外优秀的应用型院校查找差距,努力奋进;同时严格按照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理念开展专业建设。

3.规范制度,强化管理

学院坚持“制度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程序科学化和过程人本化”的管理工作思路,制定了涵盖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质量与监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并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宣传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制度在教学运行中迅速、准确、有效地落实。一方面,实行教学质量分级监控四位一体多元监督分类评价常态化的监控体系;另一方面,发挥教学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奖励优秀教学业绩、教学评教、优秀教学奖评选等活动,激励师生。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差异化办学特色不太鲜明。专业群和产业链、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还不高,专业群的优势还未显现;专业结构布局还需调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限,专业优势不够突出,专业特色凝练还不够;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推进不够深入,校企融合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应用型专业建设内涵还不够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还不明显,有较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较少。

2.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对学情分析不够透彻,教育教学创新不够,教学模式改革进度还不快;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需求调研不充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针对性不强,尚未充分体现“能力主线”;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还跟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信息化教学应用还不广泛,普及率有待提高;社会资源广泛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协同育人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3.实践教学存在明显差距。实践教学改革还不够深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深度不够,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存在很大差距,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处于较低层次,协同培养人才机制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实施成效还不明显,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专任教师总量依然不足,生师比较高。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急待加强,新建专业师资力量较弱。专业师资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不多,且分布不均衡。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高层次教学团队缺乏,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

5.国际化水平还需加强。具有海外经历的管理与专任教师数量较少,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导致课程教学与培养模式与国际化接轨度较低,全英语教学专业和课程数量很少,中外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较少,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条件支撑不足。

(二)原因分析

1.应用型高校建设思路不够清晰。学校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由于顶层设计不够,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招”“实招”不多,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定位不准,办学定位特色凝练不够,专业建设内涵发展不足,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应用型高校建设经验,尚未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政策资金保障力度有待提高。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在考试招生、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较低,缺乏灵活的人事政策、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选派教师到国外访学、与国外同类高校合作办学、企业行业参与机制等激励或税收优惠等政策。学校办学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生均拨款不足影响了学院办学基础条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人才引进与培育、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专业数量不足,形式单一,纵深力度不够,停留在简单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等阶段,校企合作应用型课程数量不足,缺少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深度,缺乏长效合作机制,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数量少,校外实习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高校重在人才培养形成矛盾冲突,合作模式有待优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有待加强。

第二部分 “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立足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

全国教育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这都为高等教育提升质量和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质量创新发展生力军,这为我院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我们要立足校情,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围绕应用型工业大学发展目标,开展高等教育素质教育和特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二)聚焦山西“转型雏形”

省委提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强化举措的针对性实效性,求真务实、拼搏奋斗,进一步激发了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引领山西工作进入新境界。我们要围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主动围绕我省“转型雏形”,主动对接重点建设太忻经济区战略布局,服务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需要,“服务山西”建成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上精确定位,精准发力加快专业特色建设,积极发挥首批应用型转型示范高校的引领作用。

(三)着眼“四新”建设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于2019年4月29日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 建设,以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当今世界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创新在深度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国际战略竞争不断加剧,大国的产业格局都开始了重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和培养时代新人正在成为每所高校内涵发展的行动实践,我们要紧紧围绕教育部关于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面临挑战

“十三五”时期,学院在应用型转型建设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由于疫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学院如何克服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国际合作办学未起步、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还不高等瓶颈,主动实现应用型全面转型,依托优势专业构建特色,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真正做到“特色鲜明”和“区域一流”,是学院未来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

二、“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为目标,推进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围绕提高质量,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适应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

(二)总体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目标,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发展,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统筹规划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构建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专业集群,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通过构建139”育人工作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具体目标

1.到2025年,在校生稳定在16000人,专业数45-50之间,建省级一流专业6个,争取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1-2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达到3个,建设省级金课12门,建设省级创新平台2-3个,建立6个以上的产业学院。

2.稳定发展办学规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稳定在16000人,研究生教育有所突破,教师队伍基本符合国家要求。

3.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从以“工”为主和应用型定位为方向,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通过组建专业集群,不断进行专业优化工作,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设5-10个“新工科”专业,撤销3-5个老旧专业,使专业总数保持在50个左右,专业集群7-10个。

4.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建设一流专业为目标,依据教育教学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变化重新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学生专业选择性,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以课程与实践环节为重点,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专业评估与建设,加大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完成校内所有专业自评估。

5.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进步推动课程改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继续开展应用型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研究新时代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手段,推进讨论式、探究式、项目式、案例式、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共同教学,编制符合应用型发展定位的教材或讲义。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以思想品德为考核的第一要素,加大过程考核。建设省级“金课”数量不低于20门。加强实验、实践类课程建设力度,强化实践类课程资源建设,力争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0个。

6.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体化,构建课内与课外、实验与实训、校内与校外、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新建设省级实践或创新创业平台2个以上。

7.打造“双创教育”新特色。健全双创教育体系,建设高水平双创团队,编制与专业紧密融合的创新创业教材,多种方式进行“双创”教育与实践,规范双创考核评价体系。拓展学科竞赛体系,建设更多的“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完善“双创”支撑体系,加大保障力度。增加省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

8.教学成果培育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研究立项为载体,紧紧围绕“新工科”建设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开展全方位立项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果为抓手,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优选师资、强强合作,打造优质教学团队,着力培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全力推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力争获批省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50项以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

三、“十四五”时期建设任务与战略举措

(一)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计划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太工学子素质培养计划”。注重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品德养成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各方面。加强美育教育,感受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用优秀的中华文化感染大家的心灵,提高文化修养(美育)。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工匠精神。全面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健体魄。推进139育人工作体系的实施,发挥学校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

(二)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计划

根据学院发展定位和山西省产业发展规划。紧密对接产业链与行业发展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调整,申报新工科、服务类新专业5—10个,淘汰部分不符合需求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设示范性品牌专业(省级一流专业以上)6个以上,争取国家级一流专业有所突破。改革教学模式,试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试行完全学分制和双学位培养。通过建设,使3个以上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专业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建设,培育省级教学团队和专业领军人。

(三)实施“金课” 项目化建设计划

突出应用型教学要求,重构课程体系,编写100门符合学院发展特色的讲义或教材。紧跟时代要求,建设省级金课12门,争取有3门达到国家级金课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对教学影响,联合共建100门校企合作课程。应用互联网+教学方式,大力推广项目式、案例式、反转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过程化考核力度。充分发掘课程思政的作用,形成课程群的优秀案例用于教学。

(四)实施实践教学一体化计划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凝练专业实践特色,将每个实践环节与具体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有目标有重点地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每个专业建设至少1个符合专业要求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力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3+1等实践环节,将实践、劳动、人格培养、工匠精神教育等有面结合起来。

(五)凝练“双创”教育特色行动计划

依托创新创业学院,系统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开发系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争取新建省级创新平台 2个(众创空间、示范基地等)。深入开展“一系一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立健全学生创业专区,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推动学生成果转化,提升创业成效。

(六)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计划

实施产教整合发展计划,形成产学研用合作育人的新业态,完善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育人机制,推进校企浓度整合,建立产业学院6个。不断推进专业的交叉与整合,建立专业集群。

(七)实施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开拓计划

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通过学分互认、学生交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全面开放办学。采取海外优质课程、优质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学的实施,增加学生的国际视野。试行境外、海外研修、海外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八)实施教学资源建设计划

强化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制定学分认定和互换制度,探索辅修专业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构建全方位课程学习通道,拓宽学生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可以享受更好的教学资源提供机会。开展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优质资源共享建设。依托应用型课程建设,开展应用型教材、讲义及应用型项目库和案例库建设。优化各类资源管理,完善实验、实训室开放制度,推进校内资源共享建设。力争建设300门左右线上课程,30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现核心课程随时学、实验随时做,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

(九)实施智慧教学建设计划

落实“互联网+教育”理念,启动智慧校园建设,更新现代化教学设备。逐步建设智慧化资源共享平台,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将“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以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推动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完善学院自我评估制度,健全内部质量保障。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国家质量标准》构建评估基本标准,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并对照要求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完成所有校内专业自评。

四、完成任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切实加强抓好本科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本科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院党委常委会、院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育工作,全面统筹、规划和指导本科教育,研究决定本科教育的重大事项,审议振兴本科教育的实施方案,并监督方案的落实。

2.建立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常态化机制。学校要把落实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大会精神、振兴本科教育纳入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制定、发出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各项指令,科学指导、组织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

(二)加大经费保障

优先保障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经费及各项教学资源建设经费作为年度财务预算安排的重点,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经费、省内各项专项经费,积极争取社会资助,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三)强化监督落实

各教学系部要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加快建立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二级评价体系。根据本方案重新完善涉及教学工作的各类质量标准,构建评价方式,加强教学工作质量的全方位监管,坚持定期发布教学质量监控报告。每年针对各系部和各相关部门开展应用型转型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情况进行督查,在督查中要将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落实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本方案精神的情况作为督查重点。对各系部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督查结果要列入各单位年度考核。










二、太原工业学院“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学院事业科学发展,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根据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师资队伍建设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贯彻“人才强校”战略,以优化学院整体师资的学历、职称、专业和年龄结构为目标,以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为重点,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管理和激励并行的机制,紧紧围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重点突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健全多种形式的用人制度,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激发教师队伍创造力的体制机制。

二、建设目标

“十四五”末,培养和引进一批满足学院层次提升和山西省转型发展需求的拔尖人才,建设若干高水平创新团队专任教师规模达到940人。

)加大师资队伍规模 全方位、多形式引进我院急需的各类人才,到2025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940人,生师比优化到171。进一步加大柔性引进人才力度,鼓励系部、科研平台等以任务需求为牵引,通过“双聘共享”“项目引才”等用才方式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5名,新增 3-4个省级创新团队。力争有教师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

提高学历、学位层次 2025年底,具有博士学位占比30%左右,优势特色学科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 50%以上。

)优化职称结构 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建立以师德表现、学术诚信为首要内容,以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长周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考评体系,出台和制定适应学院发展职称评审方案及条件,争取“十四五”末,高级职称教师达到教师总数35%以上。

三、实施计划

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计划” 依托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山西省及太原市高端人才引进的政策,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和国内外一流院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校工作。完善《太原工业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管理办法》、制定落实《太原工业学院引进优秀人才团队办法及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措施,力争在创新团队、顶尖人才和急缺人才引进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

)实施“优秀博士”引育计划 根据岗位实际,引进博士50名,解决个别学科博士比例偏低的问题。修订“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为满足专任教师博士化率关键指标要求,“十四五”期间争取培养博士100名左右。博士引进培养计划见表1。

1  2021-2025年博士培养计划表

年度

博士引进培育计划

2021

30

2022

45

2023

25

2024

25

2025

25

)精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让青年教师逐渐走近科研,真正做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教师的角色应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资金投入、团队建设、承担项目、奖励申报等方面入手整合资源,为优秀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科研平台资源。每年选派30余名青年教师进行出国访学及进修。全覆盖建立若干工程化实践基地,选派 300名左右相关学科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化实践。使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其中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占比不低于80%。

)实施“企业骨干人才柔性引进计划” 完善和落实《太原工业学院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姿态,融聚企业优秀人才。从企业中柔性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

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和“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制度”,加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的交流合作,从企业聘请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外聘教师中行业、企业等兼职教师占比不低于30%,其中专业课外聘教师中不低于50%。

探索建立“大师工作室”制度,支持企业技术骨干来我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他们提供实训室场地、设备和专项经费。

)实施“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与专任教师的互通机制,吸引优秀青年教师从事实验教学与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背景的高级人才充实实验教师队伍。

制定落实《实验教师国内重点实验室培训计划》,选派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指导教师到国内重点实验室进行研修,参加实验室工作,了解学习各种先进实验教学方法、技术改革经验,优化工作理念,提高学术水平、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争取“十四五”期间,逐步实现所有实验教师参加国内重点实验室集中培训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委员们的作用,参与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拟订,对学院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制度构建进行审议和提供科学咨询意见。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系(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充分调动各系(部)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资金保障 “十四五”期间,每年投入人才引进经费1500万元,教师专项培训经费每年不少于50万元。

)制度保障 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激励政策。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用环境吸引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建立学院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和系(部)紧密配合、广大教师广泛参与的师资队伍建设格局,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以每年度新教师岗前培训为契机,有计划地进行多种形式培训,切实提高广大教师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促进人才健康成长。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应用型教师任职资格的具体资质要求并严格考核,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化岗位设置与聘用,进一步完善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薪、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原则,结合学院各类岗位实际情况,完善突出质量导向,以人才培养贡献、学术贡献和服务社会贡献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

第二部分 干部队伍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忠诚,着眼坚定信仰,深化理论武装,着眼于学院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事业发展需要,配强领导班子,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持续改进作风,激励担当作为,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学院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优化结构、完善制度、强化培训,使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为民服务、担当尽责意识持续强化,领导能力、专业素养全面提升,遵规守纪、廉洁从政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一)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出思想政治建设,使干部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突出能力建设,使干部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突出作风锤炼,使干部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突出道德养成,使干部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职数配备进一步合理。机关职能部门领导班子一般配备正职1人,副职1—3人;系(部)领导班子的总职数一般为5人,其中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配备一般为1正1副,行政班子人员配备一般为1正2副;根据学院的发展,结合机构、职能调整情况,按照实际调整配备。

(三)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着力培养选拔素质高、业务好、懂教育、善管理、愿担当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干部队伍。突出岗位历练,注重培养选拔基层岗位锻炼、重点和艰苦岗位锻炼、挂职锻炼以及多岗位锻炼充分的干部。不断提高学历层次,鼓励干部在职攻读学位,新提任领导人员一般应达到研究生学历,教学业务干部博士化率达到50﹪;优化领导人员队伍阅历结构,推进领导人员交流轮岗;不断优化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合理的年龄结构,平均年龄达到45岁左右;注重对年轻干部、女性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

(四)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形成重在平时、常抓不懈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考核评价等工作的制度体系;强化岗位意识,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杜绝“带病提拔”;突出从严要求,健全促进干部健康成长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干部队伍每年轮训全覆盖。

(五)后备干部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结构合理、数量合适的后备干部库。按不超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和副职1:1的比例,加强后备干部的动态管理。注意跟踪掌握一批可作为中期培养和长期储备的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突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学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期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严格的党性锤炼和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正面引导,通过“七一”党内先进表彰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通报曝光违规违纪问题等教育干部以反面典型为戒,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

加强干部素质提升。完善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座谈研讨、专题学习和干部自学制度,加强政治引领和能力培养,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综合运用上级调训、集中培训、岗位培训、在线学习等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干部培训,实现学院中层干部培训全覆盖,促进理论素质与业务能力双提升。创造条件,推进干部海外培训,增强战略思维,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加大年轻干部校外挂职锻炼的力度,鼓励支持优秀年轻干部到校外任职。加大年轻干部校内轮岗交流的力度,促进年轻干部在校内多向流动;选拔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工作基础比较薄弱、情况比较复杂、任务艰巨的单位或岗位任职,让年轻干部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加强党外干部教育。注重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有序推进党外干部在校外的政治安排和社会兼职,扩大学院影响力。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学院实际,建立党外后备干部库。注重对党外干部的思想政治引导和理论培训,不断提升党外干部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

完善干部选拔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制度,采用谈话推荐和会议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扩大选人用人视野,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完善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完善公开招聘干部机制,推进学院部分岗位干部在校内外公开招聘。

强化选贤任能导向。健全干部立体式考察工作体系,以分管或联系的院领导、本单位教职工、联系或服务单位的代表为听取意见的主要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多角度考察识别干部。注重干部的工作实绩和日常表现,大胆使用经过长期考验、基层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过硬的干部,使干部队伍拥有更广泛、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统筹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资源,注重从教学、科研一线选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任职。对综合管理能力和奉献服务意识强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重点使用,优先选聘年轻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业务干部和聘任制干部队伍。

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干部转岗制度,拓宽干部分流渠道,建立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鼓励专职党政管理干部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持理论水平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专职党政管理干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严格干部监督管理,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完善干部管理监督制度体系,抓好制度执行。以党内法规为依据,按照可执行、可监督、可问责的要求,建立健全管权、管事、管人全方位覆盖的制度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专题培训,让干部学习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加强日常监督。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干部工作全过程,健全完善与干部日常谈心谈话制度,定期开展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分析,对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教育引导干部懂规矩、守规矩,自觉接受监督;教育引导干部正确对待日常工作中组织的提醒、函询和诫勉谈话,扎实走好成长道路。

强化制度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规范领导干部的职责权限。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促进党内关系正常化,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严格抓好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做好干部在企业兼职、社会团体兼职管理,贯彻执行好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两项法规”。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提高监督实效。

进一步明确干部管理监督责任,强化问责。落实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主体责任,把干部管理监督纳入干部“一岗双责”主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明确组织、纪检监察、审计、信访等部门在管理监督中承担的具体任务和责任,构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责任追究,对干部管理监督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部门严肃问责。

(四)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体现科学发展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注重从意识形态、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服务学院中心工作、服务师生群众等方面进行考核。要突出工作实绩,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体系。

完善干部考核方法。坚持以试用期考核、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为基础,以任职考察、换届(任期)考察为重点,相互补充印证,增强考核方式方法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多种方式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掌握干部政治思想、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等情况,增强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

强化正向激励。要真心关爱干部,把“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具体化,正确把握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性质和影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正确对待被问责和受到处分的干部,采取适当形式为被诬告干部澄清正名,关注干部身心健康,以组织对干部的担当推动干部对事业的担当。

(五)建立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体系

建立后备干部选拔、补充、调整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标准,严格选拔工作程序,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队伍。坚持动态调整制度,实现后备干部队伍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后备干部的特点和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作用,积极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机构学习培训。把多岗位锻炼、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实践锻炼的主要方式,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工作能力。

加强后备干部的管理与监督。结合日常调研、年度考核、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掌握后备干部德才表现,定期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培养和管理建议。建立后备干部经常性谈心谈话制度,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健康成长。建立后备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信息档案,及时掌握的后备干部的基本情况,实现培养过程动态管理。

公正合理使用后备干部。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要立足学院事业发展的实际,做到以事择人、依岗选人、人岗相适,加强对后备干部的任用。

(六)加快干部队伍信息系统建设步伐

逐步建立、完善干部信息系统,实现干部基本信息和管理工作电子化,实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统战等职能部门信息系统的连接共享,按权限进行查询检索,为干部选拔、培养、管理提供精准服务。

四、组织实施

健全完善院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人事部门协同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各二级党组织和单位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部门或联系单位的干部队伍建设负有领导责任,全院各二级党组织和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院系两级领导班子成员都有带队伍、管干部的责任。

各二级党组织、各单位要按照本规划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把实施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党建目标管理,建立各级党组织落实规划责任制。

党委组织部在院党委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规划的实施工作,每年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向院党委报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太原工业学院“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

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学院整体发展的龙头和主线,是关系学院全面发展的核心工程。为加快学院学科建设步伐,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根据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学科规划实施情况

1.增加了重点建设学科数量。十三五期间,在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工程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在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应用化学2个院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工程、机电学科(群)、信息与通信工程、体育学和工商管理5个院级重点学科(群)。

2.启动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2016年,与中北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2017年9月开始与中北大学在材料、化工环境学科领域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招生和培养工作。2018年,以中北大学为牵头单位申报的“防护材料及界面工程技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遴选。2019年,与太原师范学院签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并从2020年开始在电子信息艺术等领域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招生和培养工作。迄今为止,有50余名教师被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和太原师范学院等高校聘为校外兼职硕(博)

3.推动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2017年,学院启动了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报工作,并被列为山西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学院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重点考察对象。2020年,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和资源与环境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被山西省教育厅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高校重点支持学科。

二、“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

1.具体目标

“十四五”末,新增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优势特色学科),遴选2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新建1-2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新增兼职硕导30名以上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关键指标达到基本要求。

2.基本思路

围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瞄准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突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优势。加快建设与山西省和兵工行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培育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形成以工为主,应用导向、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

3.建设任务

1 优化学科结构布局计划。紧紧围绕应用型大学发展定位,紧密对接我省和兵工行业重点发展壮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合理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做强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做优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特色学科,做大电子信息等新兴学科等,形成应用导向、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提升学院服务地方支撑度、人才培养契合度、资源配置的有效度和品牌影响的美誉度。

2实施学科平台建设计划。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建设”的原则,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牵头,聚焦产业行业需求,突破学科限制,形成“以任务带学科,以任务聚学科”的模式,培育系部研究所、跨学科的研究院,为做好省级平台建设打下基础。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全面合作关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3力争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计划。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建设为重点,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增加经费投入,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激励教师更多承担科研项目等措施,力争到2023年专任教师博士化率和师均科研经费等关键指标达标,内涵建设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底,生师比、生均经费收入等关键指标全部达到要求,学院整体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力争202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科研项目,以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为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方案,深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4)完善学科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

完善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和责任制,分层规划,分类建设,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建立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制度,通过项目论证、评审和立项管理,以及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中期检查、期终验收和追踪评估,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管理。推进学科带头人责任制,明确学科带头人的任务和职责;充分发挥学院学科建设委员会在学科建设、管理、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学科建设竞争激励机制,促进学科建设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四、太原工业学院“十四五”科学研究

与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院全面提升学院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助力学院硕单建设和应用转型,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根据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回顾

1.实施效果

1)高度重视“1331工程项目”,取得突出成效。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新型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获批“1331工程”第一批B类协同创新中心增补建设项目,累计获得山西省建设经费投入1280万元。2018年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获“1331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增补立项支持,获得山西省建设经费100万元。“1331工程”项目建设成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推进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水平。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纵向项目237项,批准经费87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等4项,山西省科技厅项目24项,山西省教育厅项目119项,山西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21项,其他省级项目52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95项,到账金额1670万元。特别是2019年学院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三级保密资格证书,打开了重回军工,服务军工的大门,进一步密切了与军工企业的合作,拓宽了横向项目渠道。2020年实现了承担军工科研项目历史性突破,合作承担中央军委科技委项目2项,国防科工局项目1项,到账金额133万元。立项院级科学基金项目93项,大学文化/思政专项项目38项,资助经费82.5万元。资助院级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6项,学科(含后备)带头人支持计划25项,资助经费62.25万元。

通过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科研项目数量和到账经费总额有较大幅度增长,服务行业企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3)搭建科研平台,完善支撑条件。学院利用中央支持地方资金投资2100余万元建设了测试中心,购置了200kv场发射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多用途分析型场发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显微拉曼成像系统等大型测试仪器。目前,测试中心已成为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2020年“山西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和“山西省储能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获批省工信厅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成立18个研究院所(中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报告152场,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培育科研团队,聚焦应用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4)培育科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28篇,SCI、EI收录138篇;出版学术著作37部;授权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18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零的突破,转化专利1项,转化金额3万元。获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5)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提升科研实力。2019年6月,学院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臧克茂院士。2020年1月,我院获批太原市院士工作站。并由臧院士牵头,带领学院教师申报了太原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危险环境巡检机器人”。2019年6月,学院聘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化工大学田明教授为我院“长江学者研究团队首席教授”。带领学院教师共同承担与青岛铁路橡胶厂、北京化工大学签订“时速350公里速度级动车组转向架用牵引拉杆节点”技术合作合同,开展“低烟无氯阻燃抗疲劳天然橡胶减震制品”的研发。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联合申报,获批国防科技工业局XX工程XX用关键材料和基础机电产品项目“XX屏蔽橡胶圈XXX研制”。与山西双喜轮胎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东营华盛橡胶集团有限公司针对乘用车、载重车轮胎胎面胶配方设计及胎侧胶与芳纶纤维粘合问题开展研发,申报太原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纤维的环保浸渍处理及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调控机理研究”。2019年7月,学院引进北京理工大学无人系统研究团队。共同成立太原工业学院无人系统研究团队,促进山西省军民融合项目的落地与发展。

6)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规范科研管理。制定了《太原工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实施建设方案》(太工院发【2016】65号)、《学院与企业共建“联合测试中心”产学研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的决定》(太工院发【2016】99号)、《国家级科技项目奖励范围及标准补充说明》(太工院发【2016】104号)、《太原工业学院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太工院发【2017】69号)、《太原工业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太工院发【2018】18号)、《太原工业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太工院发【2019】51号)、《太原工业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修订说明》(太工院发【2019】92号)、《太原工业学院研究院所(中心)管理办法》(太工院发【2019】103号)和《太原工业学院科研诚信建设管理办法》(太工院发【2020】105号)、《太原工业学院科研诚信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办法》(太工院发【2020】106号)等制度,理顺了管理机制体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团队实力急待提高。高层次科研领军人才缺乏,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和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需求、能够承担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团队严重短缺,科技创新和服务需求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2)科研平台建设急待加强。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薄弱,数量太少。院内研究平台总体实力还不够强,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

3)科技成果培育转化急待加快。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要求,服务我省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的能力不强,标志性科技成果欠缺,科技成果转化太少。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围绕学院以“三步走”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战略目标,按照“项目引领、成果导向、面向产出,创新服务” 的总体思路,聚焦我省“转型出雏型”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服务“六新”建设重大要求,主动对接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山西产业创新体系,提升应用科学研究水平、服务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推动科技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到“十四五”末,累计科研经费达到2.0-2.2亿元。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5-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0-27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5项,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3-5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150项。培育5-10个科研创新团队。力争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3-5个,建设产业研究院3个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360篇。授权发明专利40-60项。

三、“十四五”时期重大战略任务

遵循“需求导向、深度融合”的原则,以硕单建设为统领,项目建设为抓手,团队建设为依托,平台建设为载体,学科建设为重点,校企合作为路径,机制体制建设为保障,厚植工程应用特色,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促进硕单建设和转型发展。

1.实施服务山西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1)加强纵向项目申报。聚焦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积极推进纵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科技委、军委装备发展部等管理单位的军工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科技厅等厅局级项目申报立项,增强人文社科研究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区域智库作用,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山西省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水平。

2)拓宽横向项目渠道。坚持需求导向,注重成果产出。积极与周边企业、校友企业、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联系,面向产业,依托行业企业,找寻技术需求和合作点,持续开展应用研究,服务产业升级,提高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实现项目与经费的显著增加。

2. 实施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计划

1)加强省级科研平台建设。以 “1331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特色学科、新型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和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为引领示范,分层次有重点地加大对平台和基地的投入力度,积极组织申报省教育厅“1331工程”项目和省科技厅“111创新工程”项目,

积极汇聚优势科研资源,凝练科研方向,全面提升技术攻关、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促进平台建设提质增效。

2)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校企融合为途径,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或研究院等建设为支撑,以产出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构建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新机制,实现科研方向聚人才、科研项目搭平台、科研平台促成果,形成科研平台特色优势,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

3)加强院级科研平台建设。继续推进院级研究院所(中心)建设,使研究院所(中心)成为科研成果的孵化器,研究方向和人才平台的聚合器。逐步形成局备竞争优势、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方向,推动跨学科科研融合,力争产出标志性成果,促进科研水平提升,继续提高测试中心资源共享和测试技术服务水平。

3.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1)主动对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高分子新型材料、清洁高效新能源、煤化工、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打造多学科交叉、多要素集成、多单位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持续开展应用研究,提升科研项目承接能力,力争获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省级学术带头人。

2)依托科研平台打造科研团队,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带头人,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实现平台、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4.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

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咨询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数量,增强学术影响力,力争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力度。

5.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不断完善科研管理,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过程和经费管理、平台和基地建设、团队培育和激励奖励措施等相关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激发科研动力,释放创新活力,提高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太原工业学院“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增强以文化人的主动性,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在传承和创新中打造具有“太工”特色、优势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根据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的简要回顾

“十三五”期间,学校通过实施“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不断凝练太工文化与精神的核心内涵。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成效明显,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成为文化新常态,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文明和谐、健康向上“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校园基本形成,学校成为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精神家园。

(一)主要成就。

1.太工学院精神高度凝练。“十三五”以来,传承“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兵工精神,践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校训精神,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发展亮点和特色,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凝练太工文化与精神的核心内涵。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新布局宣传阵地、全面升级校园网络,整理校史资料,推进校园智能化建设、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友会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阵容,推动学院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成为校园文化新常态,学校真正成为了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

2.以文育人功能显著提升。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培育特色精神文化品格,提炼一脉相承的核心价值理念逐渐彰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显著提升,校园学术氛围浓厚,校园文化活动绚丽多姿。坚持“思想向上、内容丰富、运作协调、管理规范”的文化育人方向,每年举办师生运动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形成了“校园文化艺术节” “毕业晚会” “高雅艺术进校园”“工院讲堂”等系列品牌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分管理,“资助育人,青春志愿”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马工程”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校每年各类文艺活动300余场,参与人数达30000余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校园网、校报、广播、宣传橱窗、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教育功能,精心打造贴近师生的校园文化阵地,传播“工院文化”和“工院精神”。

3.双创育人文化成效明显。围绕学校“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实践、鼓励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练促教、以赛促学”,形成了“国家级—区域级—省级—院级”学科竞赛体系和双创育人文化体系。近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600余项,已经连续承办了3届“华北机器人大赛”。特别是“机器人队”在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高校机器人大赛中屡创佳绩,连续三年进入全国8强,夺得多项赛事冠军。近三年在《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TOP100》分别位列64、61、69,稳居全国70,山西省前三名2019年学校获批山西省“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成为我省第5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类”创新创业工作示范建设单位。2020年5月30日,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制作专题节目《起航双创 点亮未来》对我院“全链条”双创育人生态体系做了专题报道。

4.人文环境基础显著改善。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重视校园环境特色文化营造,一楼一景皆有品,一花一木都育人。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不同空间联系便捷、各项配套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学院东、西、北三校区域无卫生死角,无乱张贴现象,无经商摊点,宣传栏、橱窗、电子屏、雕塑、景观石等布置合理美观,文化氛围浓厚,形成了太工特色的文化符号,使大学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学校连续5年荣获山西省“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多次荣获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山西省“平安单位”、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省城“平安标兵单位”、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山西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太原市园林化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差距与不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在校内部分二级单位对文化建设存在自觉意识不强,应明确将文化建设各项举措分解在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中,同时在年度考核内容中有具体体现。尤其在学术文化、服务社会文化以及管理文化等方面需要加大积累养成和系统凝练的力度。

2.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充分发挥。近年,学校师生在班级文化建设、文体艺术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的活动较多,但文化作为凝聚力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导向作用还不够突出,需要进一步总结、凝练,形成文化成果,加以固化、传承、转化,文化育人的重要性需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

3.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性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各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环境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规模性,校园人文气息还不够浓厚,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提供的文化载体与文化服务同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的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三)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山西省委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太原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学校各项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学校与中北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签约揭牌,2017年与省内部分高校共同发起建立“山西省应用型高等学校联盟”。据全球四大大学排名系统之一“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8中国实力最强的600所大学显示,学院位列474名。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8中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报告》显示,学院的教学质量全省排名第10、毕业生质量全省排名第9。成为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支持高校,是山西省确定的向应用型转变的首批试点高校,是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需求还有差距,学校文化建设得到师生员工的重视,面临着未曾有过的自我更新、实现变革的历史机遇。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同时,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学校的治学理念、培养定位、目标等顶层设计和发展观念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师生员工的心里,在全校没有形成高度广泛的共识,使得大学文化引领师生形成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此外,对学校文化传统的总结凝练、传播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将学校坚持特色办学的价值理念上升为大学文化,从精神深处来影响学院的办学追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真正的崇真尚美的校园文化的任务还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综合判断,我校文化建设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重要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创新思路,狠抓落实,不断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境界。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三全育人”为统领,立足学校实际,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重点,以服务和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承“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校训精神,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培养师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学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成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以培育太工精神为核心,以优化育人环境为重点,以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力争实现:办学理念特色鲜明,校训校风、太工精神深入人心;制度体系健全完善,强化制度执行,敬畏制度文化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加强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明校园建设推动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师生文化素质明显提升;校园文化景观群基本形成,文化设施齐全,校园文化气息浓郁,形成境界高雅、底蕴深厚、和谐向上、特色鲜明的太工文化,文化品牌在国内省内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三)具体目标

1.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体现太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开展太工精神大讨论,提炼和培育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全力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动化于行,充分发挥学校精神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保障作用(重点培育3—5项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推出一批校级文化品牌)。

2.重点建好一批面向基层、服务师生的优秀校园文化阵地。开展校园区域文化功能定位研究,打造和而不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多样互补、多元互动的大学文化格局(重点完善以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文体中心、报告厅和大学生双创基地以及各类学生文化活动场地为主阵地的大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学术讲座和高水平学术会议)。

3.重点选树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优秀师生(群体)典型。以加强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彰显大学文化魅力、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为目标,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丰富文化育人内涵,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培育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结合、富有个性、文明诚信的行为文化重点开展“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太工学生年度人物”“十佳自强之星”的评选工作,逐步培育优秀师生(群体)典型

4.重点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环境宜人的校园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打造秉承兵工传统、蕴含学校特色、彰显学校优势、体现学校精神的环境文化,将太工精神物化到具体的楼、廊、水、园、林、路之中,实现校园建筑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重点开展“5S”管理文明服务办公室活动,实施校园“增绿工程”,完善东西校区“长廊文化墙”、“雕塑群”。

三、“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立足国际视野,站在新时代发展的高度,以“建成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为目标,以“工程项目化、项目活动化、活动精品化”为指导方针,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大建设为支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全面履行大学各项基本职能,认真谋划、深度推动学校文化发展创新,以文化凝心聚力,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一)精神文化建设工程。

弘扬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校师生,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入挖掘太工六十五年来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传统与特色,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校史修订、制作校史片等,汇集一批反映学校发展历程、体现学校精神传承的成果,形成学校校史文化体系,让师生知校史、懂校情。建设“走廊”文化,展示学生创新作品,营造创新培养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培育太工精神。围绕办学六十五年来形成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追求特色、坚守行业的执着精神,面向需求、着眼应用的求实精神,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拓新精神”,组织开展“太工精神”大讨论,深入挖掘校训“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科学内涵和学校的文化传统,凝练太工精神,讲好太工故事,弘扬太工品格。深入开展“感动太工年度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等系列活动,选树弘扬太工精神的优秀师生典型。重新拍摄学校宣传片、传唱校歌、编撰学校文化系列丛书,不断丰富太工精神展现手段与宣传方式,使太工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切实提升太工精神的引领与辐射作用。规范各系(部)形象标识的表达形式,开发系(部)人文景观的文化价值,凝练系(部)精神。

凝练办学理念。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联系兵工”的办学定位,讲好太工故事,传递太工声音。大力宣传和推介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发展规划以及校训校风的同时,高度凝练办学理念,促进师生校友对办学理念高度认同,使学校的治学理念、培养定位、目标等顶层设计和发展观念完全融入到干部、教师、学生的心里,在全校形成广泛的共识,并成为师生的行动指南和动力源泉。建立广泛的校友联络网,充分发挥校友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夯实爱校文化。健全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庆典等仪式规范,设计并规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优秀师生表彰、文化艺术节等重要典仪、大型活动的标准流程,使学校形象个性突出、富于内涵、品位高雅,延伸育人功能。设计并开展好办学70周年庆典、教师节等纪念活动,加强对师生的爱岗敬业、爱校荣校教育。在全校师生中普及传唱校歌。鼓励校内人文景观明信片、建筑模型等文化特色衍生品的开发。不断拓展太工精神、校训内容的呈现形式与展示平台,努力做到全校师生人人知晓、人人践行。

(二)制度文化建设工程。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需要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大力宣传实施《太原工业学院章程》,以学校章程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党建、组织、宣传、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资产、监察、校园建设与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相对完备的运行规则体系,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完善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相适应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校务公开制度,规定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重视教授会议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保障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并完善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确保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独立行使。创新校务、党务等重要信息公开载体与形式,进一步推动学校民主政治和党风廉政建设,培育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

营造敬畏制度氛围。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树立制度权威,规范公正高效的执行制度。要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以提升执行实效。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制度,同时大力表彰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以增强对师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行为文化建设工程。

提高师生文明素养。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在校内外公共活动中树立文明诚信太工人的良好形象。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强化文明行为,养成文明习惯;提高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社会公共场所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家庭和文明个人为活动载体,培育广大师生以“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为特色的校园行为文化,形成共建文明、共享文明的良好氛围。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师群体中弘扬正视名利、甘为人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广泛开展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等为内容的教育文化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健全教师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及考核评价办法。在管理服务人员中倡导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政廉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丰富文化育人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抓考风、促学风、树校风。巩固长期以来文化素质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进一步强化创造、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着力培养“重品格、牢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大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树立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和安全理念,坚持把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贯穿到“教书育人”和培养良好校风的工作中去。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四进”活动,让安全教育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进入学生生活、进入寝室,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介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实现全覆盖,形成人人自觉关注安全、人人谈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抓好重点对象、重点场所、重点节点的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让安全理念深入到大学生整个教育全过程。

四)环境文化建设工程。

加强文化景观建设。结合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按照“顶层设计、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进行校园整体规划和设计,编制《太原工业学院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规划及设计方案》,加强文化景观建设与改造。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为核心,建设一批与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太工精神与办学理念的景观雕塑、文化长廊、园林小品、科技园地等,着力打造高层次、高品位的绿色生态文化校园。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校园“增绿工程”,完善东西校区“长廊文化墙”、“雕塑群”等文化景观和活动场所建设,并加强其管理。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强化传播体系建设。加强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校内媒体建设,使其成为展示学校风貌、加强对外交流、开展宣传教育、活跃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开发、建设学校信息发布系统,畅通信息发布渠道。规范条幅标语、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宣传载体的管理,注重文化熏陶。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播作用。广泛征集拍摄微电影、微视频,宣传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形象。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方式,推动太工文化走出去。

注重品牌形象建设。出台《太原工业学院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规范使用学校名称、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校标、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标识。加强名片、办公用品等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定期开展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使用督查。对部分楼宇及道路进行重新命名,并积极推广。做好新建楼宇的内部装饰,注重彰显学校精神文化内涵。

(五)文化品牌建设工程。

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坚持办好并积极推广现有品牌文化活动,健全完善文化建设品牌项目申报资助制度,广泛开展涉及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党建引领、廉政建设、教工文化、养老文化等各方面的优秀文化成果评选,编印《太原工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注重发挥品牌文化活动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丰富文化品牌内涵、创新品牌载体,彰显、扩大品牌影响力。

培育品牌辐射功能。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开放模式,积极推进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通过在社会上举办“工业设计作品展”等方式,重点向社会展示我校机器人、艺术设计等时尚文化魅力和化工、材料、科技文化特色。加强与山西省、太原市等有关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每年面向社会举办1-2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特色文化活动;承办国内机器人大赛,承接山西省、太原市艺术设计等大型文化建设项目;通过搭建校地双方文化交流平台,创建校地双方文化合作机制等,积极借鉴有利于我校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重点打造3—5项在省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打造社团品牌特色。坚持“在繁荣中引导、在引导中培育、在培育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的基本原则,以“丰富活跃校园生活、宣传弘扬先进文化、激发师生兴趣爱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四大功能为根本目的,举办思想类、教学类、科技类、文化类、艺术类、类、就业类活动,重点建设10个优秀文化社团。以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开展100场具有社会影响和效益的特色文化活动,加大建设一批校级文化品牌。

推进文化对外传播。通过社会传媒、校园媒体以及其他途径,全方位宣传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适时开通英文网站,倡导文化走出去。鼓励师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拓展形象塑造与提升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外师生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大学文化的引领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一起努力的学校文化建设格局,不断开创学校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指导、检查和评比把文化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其他工作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考核检查,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强化经费保障。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多渠道筹措校园文化建设资金,积极争取校友及其它社会资源的支持,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和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稳步推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实行项目化管理、逐年推进、分步实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总结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六、太原工业学院“十四五”推进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


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

1.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学校党委坚决扛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围绕“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抓班子、带队伍”职责,践行“四个服务”,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支部建设年”活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加强选人用人工作,干部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党对群团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支持纪委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四风”顽症得到有效遏制,作风持续向好。建立健全巡察工作机制,开展“双随机”督导检查工作。全力配合做好省委巡视、政治监督检查工作,较好完成整改任务,党风政风校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

2.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构,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治理机构,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依法保障师生员工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民主办学水平。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党务校务公开。健全党内民主,尊重党员权利,畅通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途径,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团的建设,聚焦“优化机制、活跃组织、创新工作、打造队伍、强化保障”,积极稳妥地推进共青团改革,切实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积极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提升服务离退休人员工作水平。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后勤保障高效有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荣获山西省“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多次荣获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山西省“平安单位”、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省城“平安标兵单位”、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有差距。

虽然及时修订完善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但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议大事谋大事不充分、执行决策规则程序不够严格的现象。

2.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制度笼子尚未完全扎牢。

对一些违规违纪问题易发高发的部门,权力监督制约的“笼子”扎得还不够紧,对一些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监督还不够到位,过程监督力度不够,对管理人员的约束制度不完善,部分干部规矩意识不强,执行上级和学校决定不够坚决,搞变通打折扣。

3.院系两级协调机制还需深化。

院、系两级沟通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层层传递,容易造成信息曲解和信息流失,影响处理问题的时效,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的灵活性。

第二部分 “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战略安排。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制定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只有加快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多种机制良性配套、有效运行的格局,才能筑牢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内部治理模式没有明显改变,导致长期制约学术创新活力的体制性障碍无法根本突破。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监督机制不强,成为学校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影响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教师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学校的科学健康稳定发展,迫切要求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以促进科学管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二、“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治理结构,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总体目标

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理顺党委的政治权力、校长的行政权力、教师的学术权力和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各种权力相互制约平衡又协调运行的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

明确规定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在学科建设、学术事务中的职能定位、职权范围、决策程序、监督督办程序等,完善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确保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

厘清学校治理架构层级,激发系部办学活力,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学术事务决策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十四五”时期建设任务与战略举措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化治校水平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完善学校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立德树人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深化学科和课程建设,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来完成。要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完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晰党委和院长的权责,明确学校党委的领导权、院长行政管理权及其范围和程序,以确保党委对学校的统一领导,同时保障院长依法行使职权;党政支持和保障教代会、民主党派、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履行职责,依法开展活动。

二是建立互相支持和制约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明确党委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明确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地位、明确基层学术组织的权力与职责。通过充分发挥纪委的监督、加强财政审计监督、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加强对基层学术组织质量的分类评估等手段来完善监督保障机构。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调整优化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实行行政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师职务晋升与聘任等涉及学术方面的事务交由学术机构决定和处理,真正实现教授治学机制。

三是重视师生权利,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学校民主管理就是要尽最大可能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管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校重视师生的权利,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学生民主管理的渠道,增强广大师生的监督管理权,创造良好的学校民主管理氛围。

3.全面推进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

一是以学校章程为龙头,推动管理制度体系化。大学章程是对学校“根本制度、根本方向、根本任务”的规定,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遵循。建立起一整套以章程为基准的制度体系,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发展机遇,制定和完善接地气、被接受、易操作、起作用的制度体系,让制度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用健全的制度体系来构建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内部的治理体系、健全大学的运行机制,让管理依法有据,从而提升治校理政的效率效果。

二是提高制度效能,确保各项制度能够有效衔接。在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制度体现师生员工的意愿、反映师生员工的诉求、维护师生员工的利益,师生员工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自觉地按照制度的要求去落实。制定和完善制度要开展充分开展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设计,确保制度能够落地、能够管用,发挥制度的良性效应。

4.探索权力重心下移,实施院系调整改革,释放系部的办学活力

一是管理权力重心向二级系部转移。学校应当向系部放权,给系部足够的自主权,增强系部的办学主动性。要有效协调学校与系部之间的关系,从原先学校统揽一切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学校宏观指导,系部自主管理的模式。系部应当在学校的宏观监督下,执行具体的教学科研和相关管理工作,建立学校与教职员工的沟通机制,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顺畅。在处理系部与职能部门关系时,应坚持条块分割原则,职能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相应权力,系部在保证自主管理的前提下积极配合职能部门的工作,同时接受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并及时提出反馈意见。

二是调整优化院系设置,实行学校参与型治理模式。对系部进行资源整合,调动学校全体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使教职工、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意见,主动参与到学校事务的管理中,推动学校决策更加民主、透明。系部的设置应以学科分类或学科特点为依据,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通过系部资源整合保证系部的数量在合理的管理幅度之内。整合系部资源的同时应强调系部的办学优势,加强和重视系部相关特色学科的建设,打造特色系部以满足社会对学科的发展需要。同时,完善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系部治理应当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的管理过程,健全系部决策执行系统、参与咨询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完成任务的保障措施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找准立足点和核心点

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有效的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厘清学校治理架构层级,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坚持党委领导,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全校重要事项。成立依法治校领导小组,统一负责组织实施依法治校工作。组建法治建设专业队伍。设置法律事务办公室,聘请法律顾问,为依法治校工作提供法治智力支持。设置院系法治治理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法治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落实与协调工作,夯实依法治理的基层组织基础。深入理顺职权。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高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校学术委员会、学校工会等校级机构的职权范围。依法明确学校各类事务的决策权。进一步明确学校决策机构的职权、程序和议事规则,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不断完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对重大决策的执行,学校要加强跟踪决策实施情况,准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

3.强化学校章程统领,完善治理制度体系

坚持大学章程核心地位。突出学校章程在学校制度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具备学校特色的章程,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根本法”的作用。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不断规范内部治理体系。通过章程建设,提升学校对校内制度建设的统筹规划,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制度体系。

完善治理制度体系。要以章程为统领,构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具体制度,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等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进一步深化教学、科研、人事等关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依法切实管好用好高校办学自主权。

推进校院两级治理体制改革。按照“一系一策、系为实体、权责匹配、分类支持”的基本原则,稳妥推进改革,有效激发系部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形成权责清晰、目标明确、制度规范、考核标准完善、激励体系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科学发展的院系两级治理体制机制。

注重运用柔性管理方式。注重协商、沟通、说理等柔性管理方式,构建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以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校内各种矛盾和冲突,更好地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的合法权益。

以法治原则推动民主管理。坚持民主公开合法合理正当的原则。制定涉及师生利益的管理规定时,应当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应当经过专家论证并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制度制定,要充分听取广大师生意见,体现和保障广大师生的合理诉求和合理权益。

4.切实提高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加强制度实施、协调和监督。由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监督章程的执行,分别负责章程实施推进过程中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的监督和审查,切实提高落实章程的执行力。院长作为大学章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把章程执行情况作为年度述职的内容。将章程作为新进教师、新任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资料。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形成依法按章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机制。

拓展程序路径,保障合法权益。依法管理活动中严格执行民主程序,充分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依法落实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保障师生主体地位。严格校务公开制度。规章制度内容直接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严格实行草案公示制度。畅通师生诉求渠道。设立学校领导接待日。发挥学校工会、团委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信息公开网、微信平台、开放信箱等诉求渠道,针对师生表达的诉求,建立诉求反馈制度,及时公开诉求办理情况。

5.建设法治文化,厚植法治文化根基

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理念。法治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实现平等。要切实树立“管理即执法”,“管理即服务”,“法即程序”、“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等法治理念,严格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等法治的基本原则要求。

完善提升法治能力建设机制。加强教职工法制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法治工作联络员队伍的作用,将法治思维融入教职工入职教育活动、干部日常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生法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国家有关法制宣传的相关规定,以多种形式开展学生法治教育活动,把法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堂以及日常行为规则之中。





















七、原工业学院“十四五”校园基础建设规划

“十四五”(2021-2025年)是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关键时期,是学院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学院要抓住机遇,周密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建设“节水型校园”,全面提升办学保障能力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学院校园规划与建设工作回顾

1.“十三五”期间学院校园规划与建设工作的简单回顾

1)完成了化工教学楼的建设,建筑面积15674.6m2;

2)完成了28#、29#学生公寓的建设,建筑面积15587.23m2;

3)完成了工程训练中心(二)(三)的建设,建筑面积22861.6m2;

4)完成了72.6亩地的征地工作;

5)完成了校园整体提升规划设计方案;

6)完成了新征土地的建设规划。  

2.“十三五”末学校的总体概况

学院现占地面积39.270623公顷。其中:原东校区约25.18902公顷,西校区约5.11598公顷,北校区约4.95028公顷,东校区新征地约4.015343公顷。现有建筑面积约276944.14m2,其中:教学行政用房约158320.6m2,学生公寓约98402.64m2,食堂及浴室约20220.9m2。

二、“十四五”学院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具体目标:

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全力完成新征土地的规划与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深化校园规划,完善各区域功能,逐步实施升级改造,以深厚的工院文化、兵工文化和三晋文化为支撑,融合现代高校文化,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特色鲜明、区域功能完善的新型校园。建设“节水型校园”。

   基本思路:

以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为导向,根据学院建设与发展需要,高标准、高品质完成新征地规划与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校园各区域功能,优化环境设计,对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逐步进行升级改造,基本实现人文化、园林化、智慧化、节能型校园建设目标,使学院整体建设提档升级。

   主要举措:

1.新征地规划与建设。抓住中央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计划等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加快推进新征土地规划与建设。202111完成建设内容规划,2022年3月完成规划方案设计,总设计面积约16.415万平方米,其中智能制造实训综合体建设项目约3.25万平方米、科创与教学大楼组团约11.216万平方米、学生公寓组团约1.949万平方米。2022年底首先启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智能制造实训综合体建设项目,计划20236月底竣工,20239月初投入使用;同时积极筹措资金,2022年力争陆续启动教学大楼、科创大楼、双创大楼和学生公寓等项目设计与建设。以太忻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努力拓展办学空间,逐步解决办学用地不足的问题。

2.推进校园提升改造计划。进一步完善校园提升规划设计方案,2022年开始逐步实施。一是建设东西校区跨街天桥,改造西校区大门和东校区西门,师生穿越东西校区提供安全保障;二是结合新征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合理布局适当增加文化景观、文化长廊、园林小品、科技园地,逐步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档次,打造高层次、高品质的校园环境。努力建设“节水型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