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宝龙
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育人问题。我去年主持省政府工作后,就马上抓高等教育工作,因为“人的培养事关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既是最大的发展问题,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总的来讲,这些年我省高校的育人工作是很有成效的。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进德育教材建设,切实加强寝室卫生管理和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初步构建起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下面,我再谈几点认识:
一、青年学生要勇于担当起国家和民族的使命,争做“有志、有德、有才、有为”青年,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各位同学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特别是钓鱼岛形势十分关心,这充分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今日中国已远非昔日可比,再也不是一个任人宰割、任人欺负的国家了。我们要坚信党和政府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任何外来挑衅能够得逞。其实大家也看得很清楚,中国的和平崛起、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这样那样的势力企图阻扰我们的崛起,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步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青年学生就要有这样的爱国报国热血,并把这种热血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要我们的青年茁壮成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更有前途、更加强大。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矢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智慧。
(一)要牢记使命,做富有理想、敢于担当的有志青年。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做到孟子所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看得远、站得住、立得稳。今天,面对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有这样的底气,靠的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了强大的国力作后盾。青年学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抱负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立报效国家、复兴民族之志,立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之志,勇挑时代赋予的历史重担,脚踏实地把远大的理想付诸行动,并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哪怕是再小的努力,也体现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份责任,真正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自己的美好青春。
(二)要践行使命,做富有爱心、甘于奉献的有德青年。宋代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爱心和奉献是崇高道德的生动体现,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一个有爱心、愿奉献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同学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有大爱之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既懂得接受爱,也懂得付出爱,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大学生活,对一个人德智体、真善美、精气神的养成至关重要,影响终生。同学们要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事小而不为”的道理,注重细节,注重养成,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健康的个性品质、高雅的情趣追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要不辱使命,做富有知识、勤于学习的有才青年。学习是成功的基石、进步的阶梯。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能否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往往取决于你们在校期间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素质。因此,学习是我们第一位的任务,大学时光稍纵即逝,同学们要倍加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倍加珍惜大好的青春年华,勤学苦读,孜孜以求,深入钻研各种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将书本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做到常思常读、常读常新,丰富内心世界,升华思想境界。在努力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要开拓使命,做富有创造、勇于创新的有为青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变成一个经济大省。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浙江人民敢为人先的创业创新精神。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最具创造活力和创造热情,要充分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养成科学的创新思维习惯,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要坚持知行合一,既读课本上的“有字之书”,又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锤炼才干,砥砺品行。浙江有着充分的就业机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很迫切。我希望大家从高处着眼、低处入手,到企业中去、到基层中去,锻炼自己的才干,为今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打好基础。要培养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敢为人先,又虚怀若谷,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意志品质更强,为适应社会、成就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每一位大学生,都要将振兴中华的使命与自身的成长紧密结合进来,肩负起天下的兴亡、人民的嘱托和家庭的期盼,主动、自觉地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而又大有可为的地方,发挥聪明才智,彰显人生价值,成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弄潮儿,谱写出璀璨壮美的青春之歌。
二、高校教师要弘扬师德,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传成人之道,授成才之业,解成长之惑,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强则学子成才,师惰则误人子弟。每一位教师都要把育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向学生传成人之道,授成才之业,解成长之惑,成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要静心教书,成为启迪学生聪明才智的学业导师。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现在办一所大学并不难,但要培养一代大师却不易。作为一名教师,要以大师为目标,做好学问,教好书,成为追求真理、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传授有道的导师。做好学问,就是要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术风气,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成为学生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榜样。教好书,就是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注重培育学生向学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交流,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学校要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让师德高尚、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好的教授走上讲台,深入学生之中,发挥带动和示范效应。
(二)要潜心育人,成为呵护学生精神家园的心灵导师。广大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坦率地讲,在我看来,育人是目前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有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只教书、不育人,或者说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我提出每位教师都联系学生寝室,就是希望广大教师能走进公寓,走进学生,经常和学生交流谈心,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批好的教师会造就一所好的学校,一名好的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工作的骨干力量。广大辅导员要沉下心来,提高育人的能力和素养,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帮助学生成长进步,让学生从距离上感到亲近,从情感上感到亲切,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
(三)要弘扬师德,成为引领学生成长发展的人生导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广大教师要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拒绝浮躁,摒弃喧嚣,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自己的教育良心,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全社会的尊重。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师德传统,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不断强化学生为本意识、为人师表意识,把教书育人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理念和自觉行动。要恪尽职守,淡泊明志,甘为人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育人,成为学生为学处世的楷模。
三、高校要坚守大学精神,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大力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努力成为人才辈出的摇篮
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虽然不同学校的精神内涵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指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育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学校办学的根本问题。希望浙工大以及全省高校都能始终坚守大学精神,加大育人工作力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坚守大学精神,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始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做到用特色化教育引领学生个性化成长,这是当前高校改革的第一要务。要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成长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更加重视对学生品德、信念、兴趣等个性的培养,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育人的理念抓教学,以文化传承的思维抓管理,以引领成长的要求抓服务,培育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使育人成为干部教师的共同追求,成为学校始终不变的深厚文化和精神。
(二)坚守大学精神,必须整合各类资源,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浙江,毕业以后更快地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这是我们教学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我们办学包括教学、科研改革,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根据浙江的发展需求,整合资源,大胆探索,鼓励大家在生产一线找课题,使我们的办学方向与浙江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总之,我们办学要围绕提高教学实效,切实把育人贯穿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建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实现育人的全方位、全覆盖。
(三)坚守大学精神,必须转变工作作风,大力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高校要积极为教书育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主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真正依靠师生员工办学治校,使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学校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广大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建立起有利于教书育人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开展“传、帮、带”活动,提高他们的教书育人水平。要深入抓好学生寝室管理,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强化监督,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制度,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使学生寝室成为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注重培育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优秀师生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培育新时期校园文明风尚。
同学和老师们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来到浙江,来到浙江工业大学,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在这里学习、深造和工作。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浙江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勤劳善良、敢为人先的人民,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我讲过,浙江这本书一辈子都读不完,越读越觉得博大精深。能够在浙江这片热土上学习生活、干事创业,是我们的幸运。大家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和难得的缘分,胸怀远大,奋发昂扬,努力拼搏,为浙江美好的明天、为国家和民族美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来源: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