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求解“钱学森之问”

时间:2012-11-06 16:05:30  作者:  点击数:

柳斌

    当前,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不少,急功近利就是一个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的问题。浮泛的心态,躁动的情绪,驱使许多地方的干部、校长、教师、家长涌入功利大潮,不能自拔。教育是典型的长期事业,是百年大计。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是祸害无穷的。综观当今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载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能说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学性的要求吗?能说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吗?

    解决急功近利问题,关键在于:一要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体制;二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模式;三要形成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的社会文化环境;四要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这几条,好事情也会办不好。就拿这两年轰动整个教育界、轰动整个社会的“钱学森之问”来说吧,由受广大人民群众尊崇爱戴的科技大师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来”的问题,引起了上至党和政府领导决策层,下至社会各界、黎民百姓的警觉和思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对此表示关切和忧虑。这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多么难得的历史机遇啊!回答这样一个世纪提问,需要有高度智慧,需要冷静思考,需要下狠心革除种种弊端,需要创建人才可以脱颖而出的法律、规章、评价制度乃至文化环境。但有些高校的应对之策,却是开展一场新的生源争夺战,纷纷拨出专款到中学去重金预定高分尖子。这种结果,我相信不会是钱老所愿意看到的,也不会是人民群众所愿意看到的。

    数十年的历史经验说明:高度集中统一、以分数论成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出人才;由高中到初中甚至到小学遍地开花的学科“奥赛”不利于出人才;年复一年的神童炒作、少年天才吹捧,不利于出人才;以应对考试为本,猜题押题,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出人才。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未能遵从青少年身体、心理的发展规律办事;未能遵从人的品德、智力、体质、情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原则办事。不少地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把知识的掌握甚至仅仅是高分的追求,当做教育的全部任务。人才人才,有人方有才,无人即无才。人是本源,才是枝叶。所以若重才,先重人;若要人,先育人。从人才成长规律看,是先成人,后成才;人有志,才学长;人无志,难扶帮。从德才关系看,是人有德,才为用;人无德,才为祸;人品善,才利民;人品劣,才害民。这是古今往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育人经验啊,杰出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

    要遵从育人规律办事,国家、社会就当以人为本,学校就当以育人为本。在选拔、培养和使用上,应当舍弃以文凭为本的那一套做法。在人才评价上,应当改变以分数为本的那一套做法。在学校教学上,要改革以应试为本的那一套做法。

    讲素质教育,就是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内核。应当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以人为本的内涵十分丰富,我在这里把它的要点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要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第二,要以人的人格尊严为本;第三,要以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第四,要以绝大数人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本。发展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发展停滞了,生命也就随之终结。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进步的潜能、发展的潜能;所以,以育人为本就要关爱生命,重视生命个体的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掘、激励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地、全面的发展。只重视成绩、只重视分数、只重视学历是不够的。人做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人的品格、离不开情感、意志、真诚、热爱、友善、合作、践行等品格修养。知识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成功因素的全部。在许多情况下品格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跌到了是失败,爬起来就是成功。爬起来当然需要知识,但首先需要的是品格和意志。现在跌倒了就永远爬不起来,遇到一点挫折就轻生、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不少还是高学历者。这不是足以发人深省吗?有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回答“他为什么能成功”的问题时说:他的成功是得益于小学老师的教导。是小学老师教会了他:1. 吃饭前先洗手;2. 不说假话;3. 做错了事要改正;4. 承诺了的事要做到。他认为,正是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为他的人生坐标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生命个体是普遍具有创新潜能的。小孩子刚步入人生,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最爱发问。这就说明了人都具有思考的潜能,说明了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是始于发问,也说明了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源泉。然而,我国教育在应试倾向束缚下存在的严重问题,恰恰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几个人不会思考,不会影响全局,如果一代人一个民族缺乏思考能力,那就只好落后挨打了。对于青少年来说,知识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思考能力。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不是“学思”,而是“学答”——学答问题。我们聘请了很多的老师去设计题库给出答案,然后把它拿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做学问就是要学会“问”,问,思考就是其中。你如果不是学“问”,只是学“答”,把人家做好的答案再答一遍,有什么意义?只是学答,这等于是只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学答学得再好,也只能是“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要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学思”、“学问”之外是没有别的方法的。必须加大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高考改革的力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吗?创新从哪里开始?创新从提问开始。学会思考,则前途光明。问题出在体制上,包括教育体制、人事体制、就业体制和投入体制。尽管我们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多项改革,但目前,仍然是迫使校长、老师带领着学生去应对频繁的考试,去追求那一纸文凭,而不能让他们带领着学生去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想,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在我们仍然要呼吁:把学生从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教师、校长从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才成长具有个性发展的必要空间,使杰出人才的涌现具有必要的基础环境。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生命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引导、激励、帮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就需要因材施教,就需要重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浮躁的心态是非常严重的,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很多学校制定的目标就是以后学生中要出几个国家领导人,要出几个部长,要出几个科学家,也就是要出几个杰出人才吧,这并非不好。如果能做到,我会表示祝贺。但是你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呢?我们要不要杰出人才?非常需要。但是杰出的人才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娘肚子里面一出生就是注定是杰出人才吗?杰出的人才是从非杰出人才和普通人当中转化而来的。如果你真正想要出杰出人才,就要重视非杰出人才的大众教育。鲁迅先生说:如果你想要得到花朵的话,你就要重视那些能够培养出花朵的泥土。现在不少地方,不少学校急于要冒出一些尖子、神通。稍有成绩,就大肆炒作。有些高校竞相到一些中学重金抢挖苗子,还是相信高分等于高能、等于杰出那一套啊!实际效果到底怎么样?我看未必会好。要知道在目前体制下,即使考生中有几个孙猴子,但谁又能跳出命题老师这个如来佛的手心呢?几十年来,高考状元数以百计,又有几人展现了杰出才能呢?我们为什么不把力气下在大多数人身上,而总是追求那少数的个别的高分尖子,甚至是偏才怪才呢?要知道即使有所谓“天才”,那也是不能够批量生产的。能够在后天条件下大批量提高质量的恐怕还是大多数人。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杰出人才,就在提高公民素质上下功夫吧。只对你所认定的“英才”(在目前伯乐们的视野中就是高分尖子)去进行教育,其结果会是失去更多的英才。为提高公民素质去教育,其结果将会是得到更多的英才。所以,着眼于生命个体的多样性,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这才是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讲“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到人和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不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包袱,而应当作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去开发,重视每个人的长处,鼓励每个人的信念,帮助每个人获得成功,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成功的人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人为地脱离实际地给他们设置“哈佛女孩”、“剑桥男孩”或者其他种种虽然诱人但不现实的框框。

    应当强调,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家长也要从急功近利的泥潭里跳出来,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错误理念的误导下走出来,不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每个家庭都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创造有利于孩子愉快成长的家庭文化环境。

    必须明确,人才也好,杰出人才也好,并不是由学校教育直接产出的。学校教育仅仅是为受教育者打下成才的基础,受教育者成才与否,要看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在生产劳动、科学实验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各自的发展状况。建国初期军队授勋时,江西的兴国县、安徽的金寨县,各自涌现出了一百几十位将军,大多没有受过军事院校教育,他们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是实践造就了这么多杰出的军事人才。这是一个经典案例。这个案例说明,有了学校教育的良好基础之后,关键要看实际环节。是实际出真知,是实践出人才。有鉴于此,应高度重视人才产生的社会环境建设。要加大改革力度,从以资历、文凭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转变为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要加大人事干部领域的法制建设;要加大人事任免、配备、使用工作中反腐倡廉的力度,扫除任人唯亲、权钱交易等丑恶的腐败现象;要加强选拔人、使用人的民主程序建设;尤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在人事安排的民主决策方面的监督、监察,努力创造选贤任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新局面。

    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现在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我认为不应当一味的拿诺贝尔奖说事。且不去说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已经堕落为资本主义政客们手中用以打人的石头,充满了西方政客的无知、偏见和傲慢,就是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其规则也是由西方某些人制订的,在时代、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当然,诺贝尔奖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确实产生过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作用,享有崇高的名誉,但即使获得诺贝尔奖是杰出人才的一个标志,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有诺贝尔奖以来,所有获得者都是在求知、探究、奋斗的过程中创造了骄人业绩之后才得奖的。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目的,然后去求知、去探究、去奋斗的,至今一个都没有。所以,要想出人才,全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形成“人才成长于社会实践之中,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共识。

    我们的教育只要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把学校发展的多样性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作为我们的理想追求,一个星汉灿烂、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就会向我们迎面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