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以卓越计划为引领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时间:2012-11-08 15:10:47  作者:  点击数: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总书记的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以及各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明确了改革方向,即:深入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北京工业大学自建校以来就形成了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并且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不懈探索:1960年建校伊始,学校要求学生下厂参加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1989年,试点从5年中抽1年时间进行生产实践,形成了“4+1”的人才培养模式;1999年,提出了“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教改思路,全面推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的教学改革;进入新世纪,在“实践教学一条线”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的教改思路,构建起一个包括政策引导、课内培养、课外活动、支撑保障、政产学研用等多个方面相互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北京工业大学成为首批实施试点高校之一。教育部于2011年7月6日公布了“卓越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我校两批共计七个本科专业获得批准,涵盖了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为贯彻实施好“卓越计划”,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卓越计划”的实施;设置了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参加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审核与指导;并在制度、组织、经费、政策上给予充分保证。在“卓越计划”思想的整体指导下,在全面研究、借鉴国内外优秀工程教育经验和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卓越计划”实施模式: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工业大学前任校长樊恭烋教授首倡产学研合作教育,并推动建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对当时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提高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进一步继续发扬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良传统,逐渐凝固成为学校的一种特色培养模式。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作为北工大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的专业,从2010年即开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从注重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到注重企业工程的应用性;从高校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到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现有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如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现代、京仪集团等)和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联合搭建平台、联合课程建设、联合授课、联合工程实践指导,一种稳定持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与企业紧密结合,以项目驱动的方式,采用“边干边学、边学边练”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根据项目需要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和运用产业界最新的技术,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所从事领域得心应手的完成工作。我校软件学院以实际项目为驱动,设计实际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根据项目需要,自愿的主动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重点提升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实际开发和应用能力。工程实践与实训中,导师负责每个学生的项目计划和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在制订学生培养计划时,可根据项目的进展而变化学习内容。即采用“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中紧紧围绕FPGA学习开发,以FPGA为突破口,使学生通过Xilinx公司开发的工具与平台的学习,掌握嵌入式系统多个学科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注重企业项目实践和实习,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卓越应用型工程师,让学生毕业后即可设计基于FPGA的嵌入式系统。通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毕业后可到高薪技术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科学技术(涵盖信息科学、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智能技术、医疗、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的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实践教学不断线”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建规学院通过深入调查,重新设计其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企业深度参与,做实企业实习,将教学计划从简单的3+2模式调整为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夯实了实践教学内涵,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院以建筑设计院的从业标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通过工程师进课堂(提供建筑师工程项目库)、学生到企业参加工程设计(24周建筑师业务实践实习,提供工位和相对固定的导师)、工程教育等培训(提供与企业新职工相近的岗前培训)、校企联合辅导毕业设计、工地及建筑现场参观、推荐优秀学生校外导师等方式实现学生教育与就业的零衔接。

图1 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图示

  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法国是世界上工程教育做得较好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程教育体制,在工程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先进经验来深化我们的工程教育改革,在当前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无疑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大举措之一。在此思路的指导下,我校实验学院与法国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学院(EFREI)合作开展了“中法卓越工程师”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本着引进、消化、理解、吸收、创新的精神来开展。中法双方共同设计了国际化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满足企业对更高水平工程师的要求,以及工程师对于提高自身国际工作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需求。中法班的培养计划在与应用的结合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该项目实施“3+1+2”本硕连读培养模式,“3+1”为本科阶段,双方互认学分,联合培养。本科生在校学习三年后,达到法国EFREI大学入学条件后,第四年转入该校就读,成绩合格者将获得双方学校的毕业文凭,并可选择直接转入硕士阶段2年的学习或就业。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国际优质高等教育为我所有,并争取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特点。

  二、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新体系

  学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毕业时要求达到4个学分的创新学分。为此,学校总体上系统整合各类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学校采取加强工程训练、鼓励科研探索、组织科技竞赛、举办工程大师论坛、开设创新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团队、搭建创新平台、重视艺术熏陶、扩大国际交流、建设创新教育第一课堂等十多项本科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育了创新环境、营造了创新氛围,为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探索,使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

  通过不断完善科技竞赛机制,构建起国际、国家、省部和学校四级科技竞赛网络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培养其学思结合、团结协作、动手实践以及创新思维等实践能力,并为我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2009年,学校颁布了《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科技竞赛项目认定名单》,并于2011年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修订后的竞赛项目由107项扩充到125项。其各级竞赛项目数的变化详见图2。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学校初步确立了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过程,以竞赛作为获取创新学分主途道,以创新课程为辅助办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并将在2011-2012学年度完成创新学分课程的整合,实行70%-80%学生的创新学分由竞赛中获得。针对这一思路,自2009年至2011年,在竞赛种类、竞赛项目等方面经过多轮修订,不断从大赛参与比例、参赛实质效果等方面获得提升。科技竞赛年参与人次为7000余人,7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过一次科技竞赛。

图2   本科生科技竞赛目录变更情况(2009、2011)

图3 本科生各级科技竞赛参赛情况(2011年为一学期)

  通过不断拓展以“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为指导思想的学生科研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与品质。北京工业大学于10年前设立了“星火基金”,当时的“星火基金”真所谓是星星之火,只对极少数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开放,每年也就十来项,或几十项,每项支持经费也非常少。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学生自主科研的支持力度,并且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构建起三级科研探索项目体系。科研项目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申报,教师评审指导,学生自主研发,结题时进行验收交流。对以校级“星火基金”科研项目为核心的各级学生科研项目的管理采取立项时看想法、研发时给空间、验收时不苛求的较为宽松的方式,大大鼓励了学生申报的积极性,使学生又有了一个第一课堂之外使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强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通过“质量工程”建设,学校整体上建设了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教学名师和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批优秀的课程、教材,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增加了年均500万元的实习专项经费配套,“十五”以来投入近两亿元,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校内外人才培养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加强校内实训,学校投资建设了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工程实训平台”和500平方米的本科生“科技成果展室”,实现了“项目研发、学术交流、工程训练、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的功能,搭建了良好实践环境。所有这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校已分别依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委人才交流中心建设了3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实践教学实验中心等8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Xilinx-北工大嵌入式系统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另外,我校北工大-Xilinx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应用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筑学综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评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虽然我校在工程教育以及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肯定还存在诸多不足。面对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和“质量”的迫切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与思考工程教育以及实践教学的科学发展,认真反思目前实践教学是否能够满足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诸如实践教学队伍力量不足,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精力投入不够、实践能力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总之,如何进一步在办学实践中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借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之际,深入扎实地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口,苦练内功、汇聚外力,在推动原始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寻求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力求新跨越。